第三目“大津巴布韦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 首先让学生明确遗址反映的时间。经14C的测定:遗址11世纪开始建设,1500年前后被遗弃。 关于石头城建设的目的,有多种说法,让学生通过【历史纵横】了解不同的观点,开拓学生的思维,勇于大胆置疑。 本目是教学难点。大津巴布韦遗址不仅反映了古津巴布韦社会的政治状况,而且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材从遗址建筑与出土文物本身去复原历史。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如从遗址的建筑上看,可以认为它是国家的统治中心,宗教服务于政治。从出土的进口货上看,反映了大津巴布韦贸易的发达与广阔的疆界和极盛时期。从出土的大量牛骨中,可以证明畜牧业的发达。纺锤的发现说明当地人已能织布。铸模及铜铁金器说明冶金技术发达。尤其是大量铁农具,说明生产力水平高。工艺品的发现说明人们懂得装饰,手工业技术发达。从大津巴布韦的建筑技术看,他们已能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进行石头建筑,并懂得几何学、力学等建筑知识。尤其是不施灰浆而毫无缝隙的技术十分高超。这种城市式的建筑动用的劳动力数量惊人,说明农业生产的发达。教材阐述这一部分内容,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学难点容易突破,学生也容易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学生从分项理解到总体归纳,以形成对古津巴布韦国家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如政治状况、经济发展程度、对外贸易状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 最后,在探究津巴布韦国家衰落的原因时,引导学生运用原因分析法,从内外因两方面比较,得出大津巴布韦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人口过于膨胀的结果。使学生从历史中得到教训,人类要想更好的存在下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分组描绘古津巴布韦人一家一天的生活。要求有描述商人家庭的,有描述农民家庭的,有统治者一天的生活,有被统治者的一天的生活。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知识与能力掌握的情况。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遗址的建筑布局与特点。通过对引言的解读,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对考古发现的兴趣,使学生迅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例如问题一:你能否从麦克维尔的记述中推断大津巴布韦遗址当初的规模与建造者的艰辛?问题二:从大津巴布韦遗址椭圆形建筑物北面入口处的照片,你认为这样设计入口的意图是什么?引入新课。然后运用多媒体或音像资料展示并介绍三个重要概念:卫城、椭圆形建筑、谷地。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建筑物的特征,以发现大津巴布韦文明在建筑上的独特性。以增进对南部非洲文明的敬仰,对当地人民智慧的了解。问题三:请你设想当时建造石城会遇到哪些困难?建造石城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此目问题的设置呈阶梯状,由易到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究人类古文明的兴趣。 出土的文物。教材分三类介绍了出土文物。这三类出土文物构成了一幅古津巴布韦人的生产、生活、文化画卷。教学中通过展示大津巴布韦出土文物的实物图片,以增强学生对津巴布韦历史的感性认识。领略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如介绍出土的叶形铁铲,它就有别于我国铁铲的式样。紧接着教师提出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在19世纪人们对南部非洲还没有多少了解的时候,中国明朝时期的青花瓷器在大津巴布韦就有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介绍本课一个重要概念“皂石鸟”时,着重讲述皂石鸟的出土到遭受劫掠的命运和今天它作为津巴布韦人民的骄傲出现在国旗与国徽的非凡经历,让学生懂得尊重历史,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反对文化上的殖民与强盗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历史思维品质与能力。 大津巴布韦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大津巴布韦遗址与出土文物的情况,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探究大津巴布韦的历史状况,让学生养成回答问题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先让学生回答“大津巴布韦遗址在哪些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水平?并举例说明”。其次让学生回答“大津巴布韦遗址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状况”。这样的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逐渐形成综合概括的能力。 关于大津巴布韦国家衰落的原因,教材提供了三种说法。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例如,关于津巴布韦国家衰落的原因,哪一种说法最合理?从中我们得到什么教训?旨在讨论中让学生掌握历史原因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人类要想更好的存在下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学习遗址的建筑布局与特点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大凡历史悠久的国家都会保留着几处废墟,让后来的人们追忆和凭吊祖先们的足迹。津巴布韦的国名意思就是“石头城”,取自于古代的大津巴布韦城。大津巴布韦城是世界著名的几大废墟之一,和古罗马斗兽场和庞贝古城等等其他的古迹比起来,大津巴布韦城好像在人们的眼中更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因为到目前为止,人们虽然知道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建造的这座城堡,但是人们还是搞不清楚,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修建这座石头城。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认为它是外星人的作品。但是经过考古学家长时间的研究,他们终于用14C考察证明出大津巴布韦城确实是古代津巴布韦人的杰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津巴布韦遗址去领略它神秘而迷人的风貌。 案例二 在介绍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 、幻灯展示图片并介绍皂石鸟。 “津巴布韦鸟”石雕最早发掘于19世纪末的大津巴布韦遗址。在津巴布韦遗址中发现的最珍贵的文物是当年用于装饰花岗石建筑顶部的“津巴布韦鸟”。鸟身如鹰,而头似鸽,脖子高昂,翅膀紧贴身子,长约50厘米,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上,其工艺精细,造型雄健,艺术价值连城。这种鸟是津巴布韦一个部族世世代代崇拜的图腾,一直信奉至今。现在它被作为津巴布韦的象征,印在国旗、国徽和硬币上。 案例三 在学习大津巴布韦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这一目时,可以这样导入。 对于许多对非洲文明不甚了解的人来说,非洲留给人们的是落后封闭荒凉的印象。南部非洲更是缺失了文明的地方。 然而失落文明的证据一个个像袅袅青烟从非洲内陆升起,大津巴布韦遗址便是其中之一。它的发现,证明了我们之前对非洲的了解是如此的肤浅和无知。 透过历史的时间隧道,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古津巴布韦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 四、问题解答 一、本课测评 1.你认为大津巴布韦遗址建筑的特点在哪里? 解题关键:石头建筑是它的特点。 思路引领:从建筑布局与建筑技术上了解。 答案提示:布局错落有致,由三部分组成;都用花岗石砌成,石头拼缝横竖有致,不施灰浆却十分结实。 2.大津巴布韦遗址在哪些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技术水平?试列举2~3点。 解题关键:依据是建筑遗址与出土文物。 思路引领:冶金、纺织、建筑。 答案提示:冶金技术上,铸模的发现,说明当时人能够熔炼黄金、铜、青铜和制造铁器;纺锤的发现,说明当时人已能织布;建筑上不施灰浆的石缝黏合技术高超。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津巴布韦国家衰落的原因,看看课文中的哪一种说法最合理。 解题关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 思路引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次要因素。 答案提示:课文中关于津巴布韦衰落的原因有三种说法。一是葡萄牙人的入侵;二是穆塔帕王国的北迁;三是大津巴布韦在发展中人口过分膨胀。三种原因中,只有第三种是从内部去探究事物的变化的,所以第三种说法最合理。即此地附近多山,不太适合种植农作物,人口过多迫使承担农业劳动的妇女到越来越多的地区劳作,这种局面注定了大津巴布韦的衰落。 2.结合本课内容,请思考考古发掘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解题关键: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是证明历史的最好说明。 思路引领:我们对大津巴布韦文明的认识源于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 答案提示:1.历史发生之后,一去不复返了,只能凭借所遗留下来的材料去认识。2.现在所学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一定的历史证据建构而来的,而历史证据则来源于过去遗留下来的各种史料。3.考古学则是研究人类过去历史提供直接实证并做出科学判断的唯一学科。4.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描绘1100-1500年间大津巴布韦的有关历史,是因为考古挖掘出了很多实物以反映当时建筑、冶金、纺织等较高的经济技术水平。它比文字资料更具有说服力。它有助于人们对人类历史的认识不断接近真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