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第25课 康乾盛世(上)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清初中央集权统治的基本概况;了解清初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四至;理解清初皇权加强的实质;理解清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策略,以及清初疆域奠定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 观察图像讲述事件,梳理事件的发展与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梳理清初中央机构的设置和变化,学会归纳清朝中央集权特征的方法,从而加强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特点的认识。 2. 通过观察清初疆域四至的地图,结合课文内容,学会讲述清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并认识这一概况所反映的策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皇权强化的必然趋势,认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重点难点 清朝皇权加强的措施、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 1644年清朝进入北京城,开始对全国的统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使得自己的王朝长治久安采取哪些巩固的统治措施? 第25课 康乾盛世(上) 康乾盛世主要是指清朝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所建树。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 插图《康熙帝》 一、军机处的设立 请大家阅读本目,思考:清朝是如何加强皇权的? 插图《军机处》 清朝初期加强皇权的两个障碍: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沿明制,仍以内阁作为政府中枢机构,但实际上内阁权力远不及明代,且权力越来越低。清初,在内阁之外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皆由满洲亲贵构成,称“国议”,凡军国机要重务,均不经内阁票拟,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策划,皇帝裁决。康熙时设南书房,一切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撰拟,内阁之权更分。雍正年间,普遍推行奏折制度,机要之务,皆由奏折直达皇帝,内阁权力大为削弱。 雍正七年(1729),对西北蒙古用兵,军报频繁,在雍正寝宫养心殿附近的隆宗门内设立了“军机房”,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后更名“军机处”。雍正有意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是军机处的设置背景。军务缓和以后,军机处并未裁撤,反而职权范围渐广,“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军机处的具体职掌主要是: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折;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审理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权力所及,均系朝廷军政大事。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最多时6、7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设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须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当天必须处理完毕每天由下面送达的奏章,以保证军机处处理政务的效率。在拟旨过程中,军机处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始终是临时机构,也没有专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军机处是清代君主集权的最佳工具。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插图《清朝疆域图》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清朝初年通过哪些措施来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