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第三单元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三单元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10课 大国关系的重组
    教案
    一、资本主义阵营·结构性调整:美、欧、日关系的变化
    美国:(二战后—6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多年中,美国一直主导着资本主义世界。
    但随着西欧各国和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了结构性调整。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连续发生的美元危机迫使美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初两次宣布美元贬值。
    70年代末,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的“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
    欧洲:实现了经济复兴的西欧不断增强独立意识:
    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体系,推行独立外交政策。
    联邦德国提出“新东方政策”,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1967年,西欧六国成立欧共体,跨出了欧洲联合的坚实步伐。
    英国也宣布结束英、美特殊关系,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
    日本: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至1968年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随着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日本经济的起飞,日美贸易摩擦加剧。
    70年代,日本政府一再强调发挥与经济大国相称得政治所用,力主推行“多边自主外交”政策。
    (小结):美、欧、日相互关系的调整使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美国的对欧、对日外交不得不更强调伙伴原则。
    二、社会主义阵营·严重分裂——中苏关系的破裂
    起因:斯大林去世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的论争逐渐增多。
    导火线:1956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①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的外交政策,②并在“秘密报告”中严厉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等错误。
    此举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极大震动,并拉开了国际共运大论战的序幕。
    分歧:围绕着对斯大林的评价和对国际形势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路线的看法,中苏两党展开了激烈辩论。
    破裂:不久后,这场争论发展为国家利益之间的斗争,两国关系随之恶化,苏联撤走援华专家,甚至挑起中苏边界冲突。60年代中后期,中苏两国关系降到冰点。
    影响:①中苏关系的破裂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②中国转而开拓更广阔的外交空间,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
    三、两极格局·此消彼长中解体——美苏争霸
    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的演变过程中,美苏关系始终处于国际舞台的中心。
    20世纪初50年代到60年代(美攻苏守):美国凭借优势力量推行对苏遏制政策,打压苏联,使苏联的“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设想无法实现。 ‖ 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均以苏联的退让而告终。
    70年代(苏攻美守):军事实力上升的苏联向美国霸权发起全面挑战,苏联的势力范围扩张到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 美国则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中,不得已采取战略收缩。
    80年代(美攻苏守):美国里根政府为改变在美苏争霸中的被动局面,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进一步强化军备竞赛。‖同时,苏联因经济发展停滞,军费开始沉重,转而全面收缩。
    影响:两大阵营的结构性变动既削弱了美、苏两国的对内控制力,也直接影响到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霸进程,并促使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的转型。持续了40年之久的冷战终于走向尽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