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以其内涵丰富、水平先进确立了在亚洲地区的领先地位,提高了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再加上地理交通条件的便利,使得古代中国与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周边各国,或是通过政府组织形式,或是通过民间交往途径,积极学习吸收中国文化,因此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着深深的中国文化烙印。中国文化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了充实和完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总的来说,从古代到近代,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占主要地位。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没有文字。汉字和儒学传入日本,对口本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在几次重要历史时期产生的影响尤其重大。如7世纪的大化改新,12世纪镰仓时代至16世纪中叶室町时代,日本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本统治者,在商品经济发展情况下意识形态方面发展的需要。17世纪初建立的德川幕府把朱子理学确立为官方哲学,德川幕府后期兴盛阳明学,则反映了日本小地主和市民阶级变革社会现状,要求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从而成为颠覆幕府的催化剂。 文化应是多元化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会中发展并壮大的。中国文化也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会各民族文化,同时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不断交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成长起来的。中国文化在向世界广泛传播的同时,也经受了几次外来文化的冲撞,如佛教东来,基督教东渐,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文明与古老东方文明的全面冲突,等等。 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上半叶,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上来华传教,西方科学技术开始传人中国。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了世界地图,图上标有世界上所有大小国家的位置和它们的疆域范围,并附有中文注释,传播了地球为球体、世界上有五大洲与地球可划分为南北寒带、南北温带和热带等地理方面的学说。许多名词如赤道、北极、南极、亚洲、欧洲、地中海、大西洋等译名,一直沿用至今。这是西方近代科学中的地理学最早传至中国。 ◇课堂探究: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还能提供哪些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探究提示:5世纪,大和国统一了日本,积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7世纪初,日本遣使与隋通好。唐朝时,日本共派来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人。赴日本的唐朝僧人鉴真和尚几经波折,终抵日本,带去了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医药及文学方面的知识。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字、叉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业技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如大化改新,利用儒学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蓝本建立官僚制度,确立了以儒学为基调的律令政治。 三国时期,诸葛亮把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经西南边境少数民族,传入缅甸,诸葛亮因而受到缅甸人民的尊敬,缅甸境内还建有供奉诸葛亮的武侯庙。在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中,传教士起了巨大作用。在众多传教士中,利玛窦是最突出的。利玛窦奉耶稣会之命来华,为了结交中国的学者和官吏,他苦心钻研儒学,易僧服,改作儒生打扮,并自称儒者。利玛窦在华共生活了28年,其中在北京住了10年,出版了《四书》的拉丁文译本,这是儒家经典最早译成西方文字的文本。孔予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于16世纪末传入意大利,曾在意大利思想界和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继利玛窦之后,大批意大利传教士接踵来华。 元朝时,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20年,回国后写出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 2.做传播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以及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现代网络生活的形成,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与交流着。争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没有被遗忘,反而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交融中,在时代的发展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获得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符合时尊潮流的新发展,形成了多变的学界文化。因此,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 ◇课堂练习: 1.下列活动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是( ) ①汉代张骞出使西域②唐朝玄奘西行 ③明代郑和下两洋 ④丝绸之路开通⑤胡锦涛主席访问南美⑥中国在法国举办 “中国文化年”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D 解析: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奘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7)-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故①②③④应选,而今天的胡主席出访和中国文化年的举办同样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故⑤⑥入选。 2.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中国在法国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文化年”,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法国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 结合课本文化交流有关知识回答这种互办文化年的意义。 答案:(1)中国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增强了法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2)法国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有利于法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法国的了解。 (3)中法文化传播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解析:中法两国互办文化年,是中法两国文化传播的盛事,同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故在回答本题时要突出文化传播的意义,同时不忽视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