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镇压##运动:一目是本课重点,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镇压##的必要性。这是本目的重点,可补充材料和实例讲解,突出其必要性。 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以后,潜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还相当大。据统计,仅西南地区就有土匪百万人,特务八万多人。还有一些坚持反动立场的反动党团骨于、恶霸分子以及反动会道门头子。这些##分子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继续从事各种破坏和捣乱。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时机已到,##气焰更加嚣张。他们制造谣言,刺探情报,破坏工矿生产和交通运输,残害革命干部和群众,甚至组织武装暴乱。大量的事实说明,镇压##分子的破坏活动,已成为当时全党全国人民一项十分迫切的政治任务。 2.镇压##的伟大胜利。 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活动的指示》。大规模的镇压##运动从1950年12月开始。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条例》,使运动有了法律武器和量刑标准。 教师要向学生讲明这次运动打击的重点对象、运动的政策和运动的伟大成果。 3.镇压##运动的意义。补充材料讲解。 第一,运动中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分子七十多万人,关押和管制一百多万人。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的复辟阴谋,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运动纯洁和巩固了全国各级人民政权,保证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积极性,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安定了社会秩序,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四、土地改革运动:一目是本课又一重点,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联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进行讲解。 在旧中国,农村实行的是封建土地制度,占乡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据着农村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广大贫雇农和大多数中农终年辛劳,却得不到温饱。这是中华民族被压迫、被侵略、陷于穷困落后的根源,是我国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这种情况如果不彻底改变,中国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得以巩固,农村的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不能实现。所以,为巩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给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必须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在解放战争中,我国已对总人口约1.6亿的老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但拥有3.1亿人口的广大新解放区尚未实行土地改革,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必须完成对这些地区土地制度的改革。 2.土地改革的简况。讲解时突出成果。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从当年冬天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冬,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4 600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 教师要向学生讲明这次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把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这次土地改革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这是这次土地改革同以往土地改革不同的地方。 3.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由学生概括,教师总结。 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第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第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小结全课: 由学生归纳、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进行的斗争,阐述其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方案一 方案二 一、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二、抗美援朝 1.时间——1950年~1953年 2.司令员——彭德怀 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4.胜利——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三、镇压## 1.背景 2.作用——稳定了社会秩序 四、土地改革 1.开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有利于巩固政权、发展经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