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本节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二、引导学生回忆上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隋和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入新课。 三、“农业的发展”一目,为本课的重点。本目需要讲清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江南地区本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条件,但是江南的开发却非常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关中(包括淮河流域)遭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地区又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这对它后来代替原来的古老的经济区而上升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十分有利。那时,江南开发以土地资源的开发成果最为显著。江南多山多水,于是一场以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造田运动大规模展开。讲至此处,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刘禹锡和温庭筠诗歌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先讲明田的概念,然后叙述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具体情况,最后阐述造田运动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由此造成的水旱灾害,这是水土资源过度开发的消极方面。此内容为本节的难点,可组织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还可联系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的事实,使学生对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有更深的体会。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应向学生指出,教材这里讲的是“开始南移”,到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才完成其转移的进程。然后重点讲明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隋和唐朝初期经济重心集中在黄河流域即中原地区,这种形势追溯到前代。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而南方经济则持续发展。北起淮水,南达五岭,西起湘水,东至海滨的广大地区,成为唐中叶后农业最发达地区。 2.农田灌溉的进步和农具的改进。教师按教材内容应明确三点:①隋建立时间虽短,但水利事业成就相当巨大。如先后开凿了广通渠和大运河。它们本属运输渠,而也使沿河两岸获得很大的灌溉之利。再讲明唐政府重视水利。唐中央和地方政府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水利,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布全国。②先要讲明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便于水田耕作,再讲明曲辕犁的三处重大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省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农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然后讲明筒车自行旋转汲水至高岸的道理,引导学生对比三国时马钧创造的翻车,让学生认识,使用筒车,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的功效。指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唐代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代茶叶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由南方传入北方,由中土传至塞外。由于茶有广大的国内外市场,茶的销路甚广,各地茶场主要都是在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并且都是大规模经营,茶的产量很大。贞元后开始征收茶税,后又实行禁榷制度,把茶的产销收归官营,于是茶税成为唐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 讲完本目,教师可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和小字部分。小字部分则具体说明隋和唐前期人口增长情况,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要求学生理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