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国际组织的概念。 ③国际组织的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的依据是正式条约或协议。教材用了一段楷体字,属于扩展性说明,主要讲述“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一观点。 2、国际组织的分类和作用:课文讲了两点: ①国际组织的分类。课文指出,依据不同标准,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教材还用了三段楷体字,对这些分类作了举例,属于引申性说明。国际组织的分类是本框的教学难点,因为国际组织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需从多角度去分类。 ②国际组织的作用。首先课文强调由于国际组织的作用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对每一个国际组织的作用要作具体的分析;其次,课文讲述了绝大多数国际组织在现代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国际组织的作用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因为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其作用十分重要。 第四个框题“联合国”。本框讲了五个问题: 1、联合国的创立与发展:课文首先用楷体字介绍了联合国总部,并配以插图,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联合国问题的兴趣。接着课文用了两句话,一句讲“创立”,指出联合国是在二战期间世界人民反对德、意、日法西斯斗争取得彻底胜利的产物,并用两段楷体字,介绍联合国成立的历史过程。另一句讲“发展”,指出联合国从51个创始国发展到现在已拥有180多个会员国,并用一段楷体字介绍《联合国歌》,以增强可读性。 2、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课文讲了三点: ①联合国的宗旨:四大宗旨,概括起来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②联合国的原则: ③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的意义:在这里,课文引用了“联合国宪章序言”的摘录,这段话具有注释性、引申性双重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引文并结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的内容,领略它的基本精神。 3、联合国的机构: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必须通过其机构去贯彻落实,因此,课文列举了联合国的6个主要机构,并用楷体字逐一介绍这些机构,目的是让学生具体了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有关知识。 4、联合国的作用:课文讲了两点: ①联合国成立初期在美国的操纵下曾做过违反宪章的事情;同时,由于美苏在安理会频繁使用否决权而无法解决一些重大国际问题。 ②联合国自七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会员国成分的变化而使它在国际社会中起了重大作用,课文分别用楷体字以实例性材料加以说明。 5、中国与联合国。关于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问题,课文强调了两点: ①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②我国对联合国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从联合国得到有益的支援。课文用楷体字讲了一名中国学生向联合国捐款的故事。故事寓意深刻,既说明联合国出现财政危机及其原因,又说明中国人民关心和爱护联合国。 本框的教学重点有二个:一是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因为它是联合国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二是中国与联合国,因为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的对外关系。 关于“当代国际社会”教学建议 一、 当代国际概况: 课前进行探究活动:如二十世纪苏(俄)美关系的变化、中美关系的变化等,通过探究结果的讨论,导入本课内容:当代国际社会是怎样变化的?也可采取热点问题导入法: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近期国际社会发生的热点时事问题,上课时通过学生自由讨论这些时事所反映的国际社会是怎样的,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指出当今社会国际关系纵横交错,国家形势变化莫测,体现了当今国际社会的复杂多变的。从而引出本框题的内容。 “国际社会的形成和构成”不是教学重点,教学处理上可采取学生自学、教师在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引导的方式完成: 1)国际社会形成的原因; 2)国际社会形成的时间; 3)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程度; 4)国际社会的成员。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教学处理上采取探究法,活动主要围绕两点理论进行: 一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理解“国际关系决定因素”的前提; 二是:要使学生弄清楚“为什么”,教师应按照教材层次的要求,采取典型事例分析法: 1)选择好典型事例。教师在课前选择能说明“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关系的典型事例”,制作成课件或幻灯片; 2)能引导学生讨论、发言; 3)教师应适时地进行归纳。 二、 主权国家 本课可采取复习导入法:教师根据上一框题的内容,提出下列问题: 1)组成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成员是什么? 2)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并导入新课。 也可采取热点问题导入法:教师在课前选择一至两例关于国家主权问题的时事,引导学生讨论产生问题的原因,进入本课内容。 关于“主权国家及其基本权利”的教学:由于这部分内容条理比较清楚,难度不大,可采取学生自学——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教师提供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提纲:1)什么是主权国家?它应具备哪些要素?2)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主权国家享有哪些基本权利?4)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应尽哪些义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