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教学难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问题。 教学方法:用反证法分析、归纳出哲学理论,再用哲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矛盾的含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下列诗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归纳:这些诗句揭示出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规律的深刻哲理。那么,是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呢?事物每时每刻都包含矛盾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谈话交流活动: 王小力是某校高二的学生,他最近有几件不顺心的事情。一是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二是因为期中考试的事情和父母产生了小摩擦。三是和好朋友因为一点小事引起误会,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王小力现在最想找一个世外桃源好好歇几天。 请问: (1)假如你是王小力的朋友,你将为他出什么主意呢? (2)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为什么? 归纳:在现实生活中,每天我们都会遇到许多矛盾,我们每个人都在幻想有一个与世隔绝、风景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安宁的世外桃源可以让我们逃避现实的烦恼,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板书) 观点:飞矢不动 理解:离了弦的箭,在飞行路程上的每一点都是静止的。静止的总和并不产生运动,所以,飞矢不动。 提问:你能对上述观点加以驳斥吗? 归纳:这个观点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从静止的观点看,物体在“某时某刻”会停留在“某处某点”,但从运动的观点看,物体既在“某时某处”,同时又离开“某时某处”向接踵而来的“某刻某点”过渡了。这是机械运动的发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着“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的矛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