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不能把 “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件事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有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能构成矛盾关系。如鸡蛋和石头,一般情况下并不构成矛盾,假如石头把鸡蛋打破了,两者才成为矛盾双方,构成矛盾关系。 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比较 名 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 区 别含义 不同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 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理论依据不同物质决定意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哲学范畴的类型不同 唯物论 辩证法 联系二者具有一致性,都要求了解实际,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等;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要内容之一的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便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的确立,就是把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及共同特征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即“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有利于所有制形式的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其它内容也都是普遍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它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因而最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我们要始终不移地坚持。 5. 如何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认识我国“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 从理论上看,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讲“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建议教师把此段话制成投影片,在课上打出。) 从实践上讲,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把经济搞好了,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经受各种国际竞争的挑战和考验。 从历史上看,以前我们有过没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教训,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 从现实上看,近十几年来,由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而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胜利进行,并且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 所以胡锦涛总书记讲: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 6.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