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概念是本课教学难点。因为,一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二是学生还不会从物质和意识关系中去规定物质的定义,但由于课程标准对此问题只要求 “识记”,所以,老师可作一些浅显的,启发性的讲解: 第一,利用前两框题叙述的内容概括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从而直接引出物质的概念,抓住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进行说明,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范畴、物质的表现形式,而它们的共同特性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喜欢不喜欢都在我们的之外独立的存在着,这就叫客观实在。 第二,还要告诉学生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 “客观实在”最重要的特征,同时,也应明确“客观实在”还具有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特性。 第三,在讲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之后,要引导同学明确,社会生活中,除了意识现象以外,还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物质现象。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终极概念,没有能把它包括在内的属概念,所以,只能说,物质就是客观实在。旧教材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物质概念进行比较,反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现行教材删去了这个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物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去把握,物质定义就是它的内涵,物质概念的外延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即物质的存在状态,也就是具体的事物和现象。 课堂小结 通过上两框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了万事万物的这一共同的根本特性,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叫做物质。因而我们才说,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故难全”,这说明 ( )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2.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 ) ①生产关系②万有引力规律③政治经济学④法律⑤路线、方针、政策⑥阶级利益⑦中共中央文件⑧电场、磁场 A.①④⑦⑧ B.①②⑥⑧ C.③④⑤⑦ D.②③⑤⑥ 3.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 B.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具体的 C.两者都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 D.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而从根本上说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因素是 ( ) ①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④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胡锦涛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这段话主要说明 ( ) A. 生产关系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的关系 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 D. “三个代表”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参考答案 1.A 2.B 3.D 4.B 5.C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