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含义。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运用:运用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能力方面 ①通过本框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应变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此外,引导学生处理好“以学为主”和“兼学别样”的关系,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 教学重点 如何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主、次矛盾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讲、读、议、练相结合,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 经过剪辑的“辽沈战役”电影资料、录像机、投影仪 、自制胶片 教学过程 忆旧导新 1.复习矛盾特殊性原理,说明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2.设疑:复杂事物内部并不只包含着一个矛盾,它的性质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哪个矛盾决定的呢? 3.录像:电影《辽沈战役》片断(林彪在攻锦、攻沈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首攻锦州的决心;解放军攻克锦州;辽沈战役的结局)。 (1)设疑:辽沈战役的首攻点选择在哪里?攻打锦州对辽沈战役和东北其它战场乃至全国战局有何重要意义?请学生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回答。 (2)提问:当时东北战场存在着哪几对敌我矛盾?决定整个东北战局的是哪一对矛盾?从哲学上来看,它体现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辽沈战役中首攻锦州体现了在复杂事物中要善于抓住重点的道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攻克锦州战役图 辽沈战役纪念馆 第三节 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一、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6页第2自然段并找出主次矛盾的含义。 (学生阅读后,教师讲解。) 把握主次矛盾要注意以下几点: (l)前提:在复杂事物中。 必须是复杂事物,是一个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或系统,若只包含有一种矛盾,就无所谓主次之分了。 (2)不平衡性:表现为诸矛盾的地位、作用发展不平衡。 在辽沈战役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如我军与锦州之敌的矛盾,我军与长春之敌的矛盾,我军与沈阳之敌的矛盾等等,众多矛盾中为什么将首攻点放在锦州呢?这里就有一个抓关键、抓重点的哲学问题。 在辽沈战役中,我军与锦州之敌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因为这个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决定着辽沈战役的胜败,也关系到全国战局的发展。其它则属于次要矛盾。 正如我们教材上所讲,锦州是通向关内的咽喉,又是敌军关内外、陆海空联结的总枢纽,还是敌军唯一在陆上物资补给的基地,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路线的指挥下,我军抓住了整个统摄的重点和关键,因而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 相反,如果把主攻点选在长春、沈阳会怎么样呢?正像毛泽东同志所分析的那样“如果你们以主力位于新民及其以北地区准备打长、沈出来之敌,则该敌因受你们威胁太大,可能不敢出来。一方面长、沈之敌可能不出来,另一方面锦、榆、唐诸点及其附近之敌则因为你们去的兵力过小,可能收缩于锦、唐两点,变为不甚好打又不得不打,费时费力,这样就有可能使问题已陷入被动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