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看,由于客观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两个方面辨证地统一起来,既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次序,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就离不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指导。 从任何一门科学产生来看,充分证明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次序是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也说明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指导作用。 (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3页第3、4自然段并思考:教材上列举了几种科学的工作方法,你能运用哲学道理就其中的一种加以分析吗? (学生看书并思考,回答问题。) 江泽民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江泽民同志讲到的这“两次历史性飞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两大理论成果”产生过程的哲学基础或哲学依据是什么? (学生议论、发言,教师概括。)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因此,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l04页的内容,并找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别是什么? (学生阅读、回答,教师和学生一起看教材,加以明确。) 由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本质特征,所以每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原有的基础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等,因而社会主义一般规律及其本质和特征的实现形式、途径也必定是各不相同的,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又是矛盾的特殊牲。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l)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过去是这样做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建设有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这样做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这样做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多媒体显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摘自胡锦涛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等;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