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解: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发展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2)活动:以某项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为例,对国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等问题,进行综合探讨和交流。 2、能力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通过对有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达到相应水平。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逐步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一般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尝试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及辩证的观点、开放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逐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体会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人翁责任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使学生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基本要求 识记: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 理解: 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活动:以某项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为例,对国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等问题,进行综合探讨和交流。 教学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对策 课时安排 1课时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四大工程”:路通、水畅、气充、电足。即: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讲解新课 1972年,以芭芭拉女士为首的一大批学者,以"只有一个地球"的鲜明口号,再一次针对全球的整体发展,发出了强烈的呼吁。同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环境大会。大会的主题就以“只有一个地球”为名。 P90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P90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从1992年到2002年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10年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可以从以下所列的国家战略行动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1)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里约宣言》上签字。 2)1992年8月,国务院批准发布《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 3)1994年3月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 4)1994年,政府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