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秦之乱天下之法 谨庠序之教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旨是论封建的为臣为君之道。文章一开头就针对“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这一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B.第二段中,作者指出秦国的“富强数世”,是因为孝公“得商鞅而任之”;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国仍施行严刑峻法,那是习以为常的事,虽致天下大乱,并非“李斯以荀卿之学”而乱天下的。 C.作者认为李斯是一个“趋时”者,他在秦未亡之前就已遭夷灭三族之祸,“卒于凶者”, 在作者看来,那是咎由自取,是“小人之仕”的必然结果。 D.本文主旨鲜明,立论新颖,对历史上已有定论的政治家李斯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逐层深入,是一篇“有物”“有序”、意蕴深厚、发人深省的力作。 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且 夫 小 人 虽 明 知 世 之 将 乱 而 终 不 以 易 目 前 之 富 贵 而 以 富 贵 之 谋 贻 天 下 之 乱 固 有 终 身 安 享 荣 乐 祸 遗 后 人 而 彼 宴 然 无 与 者 矣 17.把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8、19题。(7分) 送人之松江 [宋]俞 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18.第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简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19.全诗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是如何表现的。(4分) 三、古诗文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尔来四万八千岁, 。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2)仰之弥高, 。 ,忽焉在后。(《论语》) (3)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 。(王勃《滕王阁序》) (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5) 大弦嘈嘈如急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 。(白居易《琵琶行》) 四、作文题(5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王维有言:“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亦有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据说古代送别的时候,总在郊外的长亭里摆下筵席,赠以柳枝,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留别”。 千百年来,悲欢聚散的诗行无不吟咏那或忧愁或憧憬的心绪。当今社会,交通便利,人们内心远行的渴望再难以隐藏。农民工勇闯天下,富二代亦追逐梦想,我们的眼光总在远方。但在一个张扬精神的时代,年轻人作别昨日的方式也不仅是决绝。他们在与人、与物、与昨日、与旧我的离别中,积极反思留下的痕迹。留别之际,感性或理性的思考加速了成长。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留别之际”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二、阅读题(43分) (一)(18分) 8、文章讲述了孩子给父母讲述自己发现金翅雀窝最后放回孵出的金翅雀的经过。(3分) 9、从心不在焉到聚精会神,再到提心吊胆,最后以沉默结束,生动形象地表现父亲为孩子危险之旅的担忧、紧张,以及对孩子好奇心、探索精神、勇敢行为的保护,表现父母对孩子的爱。(过程1分,作用2分) 10、第三人称叙 述。(1分)①文章采取的叙事视角很独特,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写法,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1分)②较为自由的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1分)将孩子发现和寻找金翅雀的过程与父母和孩子在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交替描写,双线并举,使主题更为丰满。(1分) 11、①心理描写,写父母的想象,(1分)形象地写出父母如临其境时的惊慌失措,表现他们的紧张、担忧。(1分) ②动作描写,小孩对鸟蛋的一“吻”,(1分)怜惜之情尽在其中,表现他对生命的淳朴的爱。(1分) 12、设想的内容在于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因此父母交流的内容不应该是对孩子的责骂,除了对孩子的担心外,还应有对孩子好奇心、探索欲和勇敢的的作为的呵护,对孩子爱心的肯定。(4分) (二)(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3、C(中:符合,投合) 14、C(C虽,虽然;A以,用,介词/因为,介词;B而,表并列/表转折,但是;D之,取独/的,结构助词) 15、A(没有论及为君之道) 16、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3分,按高考阅卷标准) 17、(1)明知他不讲道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会谅解我对于我的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或没有办法)的,而不会怪罪我。( “劝”“谅”,句式“不吾罪”,语句通顺,共3分。) (2)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策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们本来的心志吗!(3分,译对一句给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