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单于召会武官属 【解析】选D。A项“亡”通“无”;B项“畔”通“叛”;C项“去”通“弆”。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解析】选B。A项“丈人”古义是对年长人的尊称,今义是岳父;C项“明年”古义是第二年,今义是今年的下一年;D项“成就”古义是栽培、提拔,今义是事业上的成绩,完成。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D。连词,即使。A项,第一个“以”,介词意为“凭借”,第二个“以”,介词意为“把”;B项,第一个连词意为“于是,就……”,第二个副词意为“才”;C项,第一个为音节助词,无实义,第二个为代词,“他们”。 5.下面是介绍《苏武传》的一段文字,但有些句子在语法、用词、标点上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②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③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④作者采用经常写人物传记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法、用词、标点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段,反复推敲,找出文中语法、用词、标点这三方面的不妥之处。 答案(参考):①“汉书”应用书名号;②“它记述了……不辱使命”,缺少宾语,可以在后面加上“的事迹”;③应去掉引号中“威武不能屈”后面的逗号;④语序不当,“经常”应放在“运用的”的前面。 6.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为苏武设计一段心灵独白,字数在60~90字之间。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心恸酸。 心灵独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歌词的意境,运用环境描写和心理的刻画,渲染出环境的悲凉,通过心灵独白,展示生存环境的恶劣,反映苏武的赤胆忠心。 答案(参考):唉!茫茫草原,不见其边,梦中汉家何时还?不畏风刀霜剑,甘愿饮雪吞毡,我苏武宁死不屈,挺立天地间!闻家母归天,妻离子散,谁知我在此尝尽辛酸!塞上寒风起,笳声令心酸。忠心如可鉴,我命不足怜,敢筑孤冢向中原! 7.请用“家乡”“桃花”“生活”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家乡那一树一树的桃花,开在菜园边,泥墙下,像一片片灿烂的红云,温暖着乡下人家粗粝而简朴的生活。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选D。均为介词,“在”。A.①句中作动词,“做、担任”;②句中作介词,表被动关系,“被”。B.①句中作人称代词,“他的”;②句中作指示代词,“其中的”。C.①句中作代词,“他”,代于公;②句中作代词,代孝妇案件。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于公执法公正的一组是( ) ①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 ②郡中为之生立祠 ③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 ④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 ⑤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 ⑥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解析】选A。②⑥项表现郡中人敬重于公,⑤项是后任太守的行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定国的父亲曾做过县里的狱吏,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B.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窦娥冤》中窦娥有一句唱词:“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C.东海孝妇的婆婆可怜她,不忍心长久地拖累她,上吊身亡。后来,她婆婆的邻居家有个女孩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她的婆婆。”官府逮捕了孝妇。 D.文中的“于公”在孝妇“屈打成招”后,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十几年并以孝顺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可是多次争辩也未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 【解析】选C。非邻居女孩告状,而是婆婆的女儿告状。 1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郡中触犯法律的人,经于公判决的,都没有怨恨。 (2)于公争辩都不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抱着详细的案卷,在大堂上哭,并借病辞去官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