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已经 B.木直中绳 中:合乎
    C.声非加疾也疾:强 D.圣心备 备:具备
    2.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
    C.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于蓝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寒于水 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5. 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
    B.“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习的关键。
    C.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D.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二)《过秦论》节选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 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
    A.氓隶之人(农村的下层人民) 谪戍之众(因罪被遣) 度常絜大(衡量)
    B.不爱珍器重宝(喜欢) 致万乘之尊(达到,取得) 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
    C.才能不及中人(中间的人) 揭竿为旗(举起) 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
    D.过秦论(指出过失) 非抗于九国之师(抵抗) 蹑足行伍之间(置身于)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百有余年也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赢粮而景从 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3. 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斩木为兵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非銛于钩戟长铩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D.蒙故业,因遗策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文中描写陈涉的势单力薄与微不足道,用意是( )
    A.反衬秦国力量的强大。 B.对陈涉这些农民起义军估计不足。
    C.与山东豪俊相比较,暗示农民起义军的失败。
    D.强调秦暴而速亡,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6. 下列是贾谊的一些观点,选出错误的一项( )
    A.兼并天下不妨采用武力,但要守天下一定要施行仁义,顺应民心。
    B.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仍以武力统治天下,所以导致迅速灭亡。
    C.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得人心,后来又施暴政,所以很快倾危。
    D.秦朝统治者用攻取天下的措施,对付敌国的方法来对付人民,因而丧失民心而倾危。
    三、《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吾从而师之
    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耻学於师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吾从而师之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传:流传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圣明;愚:愚蠢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4、下面句子中“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 其皆出於此乎?
    B、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D、相于枕藉乎舟中 生乎吾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
    B.句读之不知 读,dòu,句中停顿
    C.官盛则近谀 谀,yú, 阿谀奉承
    D.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