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4分)(2)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16.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两组任选其中的一组)(6分)(1)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②青山隔送行, , 。 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 ④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2)①柳丝长玉骢难系, 。 ②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 ! ③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 ④ ,就在沉默中灭亡。五、语言运用(8分) 17.把下列四个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在下面一段话中的横线上,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4分)纵览中华文化遗产,可以 ,可以触发深沉的思索,可以 。你看,长城横亘万里,何其雄伟,熔铸了无数人的智慧与血汗; 。 ①圆明园断壁残垣,矗立斜阳,饱含了多少历史的耻辱和辛酸 ②激起无限的赞叹 ③增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18.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出“3G手机”的主要特点。(不超过15个字)( 4分) 3G是英文3rdGa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优于前两代手机的具体表现就是手机联网的速率。现在移动GPRS一般最快也就是10kb/s,联通的CDMAlx也只有30kb/s左右,而3G时代可以让你的手机有如家庭宽带一样的网速。比如WCDMA的理论最小值是384kb/s,静止状态可达2Mkb/s。速率提上去了,3G手机就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其标志性功能就是支持视频电话。目前,日本移动通讯巨人NTTDoCoMo已开通全球第一个3G服务,我国也已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3G牌照,亚洲成为全球3G发展最快的地区。六、(18分)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9~22题。 大义生死 妥功林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浩气还太虚”,回归自然。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精、气、神为天地所化。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之气归于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流水。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他要完成千古史记。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以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虽物换星移,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清明节。清明时的中国,生人走到死界边,冥冥之中的灵魂也来与生人相逢。中国人,不只是活在自己不到百年的小生里,还要活进五千年的历史里,活进无尽的未来中,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淼。 19.第二段“中国式的生命”是怎样的一种生命?(3分) 20.“《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结合上文,谈谈“再造”一词的含义。(4分) 21.文章引用冯友兰先生的话的作用是什么?(5分) 22.文章结尾说“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淼”,根据上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敬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有敬重,有畏惧”。由此看来,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我们的人生底线。如果人生没有这么一条底线,真的无法想象这个世界将会呈现出一种什么状态。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的间隙可曾自问过: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否还有让我们感到敬畏的事物?请根据自己的感受以“敬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潍坊七中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学分认定模块考试 2009.11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15分,每小题3分) 1.B(A项“隘”应为“ài”、“绚”应为“xuàn”。C项“剥”应为“bō”、“啸”应为“xiào”。D项“糙”应为“cāo”、“椽”应为“chuán”) 2.D(A项应为“防患未然”。B项应为“白芨浆”、“殒身不恤”。C项应为“幅员”、“珊珊可爱”。) 3.C 4.D(A项“其根本原因……结果”句式杂糅。B项语序不当,“你”应放在“只要”后。C项不合逻辑,不能“再造”“未来”,可改为“创造”“未来”。) 5.A(B项应将冒号改为破折号。C项“流言”前的逗号应改为分号。D项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二、(9分,每小题3分) 6.D(这个信息是说明“流传的广泛性”的,而且原文是说“形成了流传两千多年、涉及好几个国家的 ‘七夕节’”。) 7.D(这个信息是“说它是我国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的依据。) 8.C(A、原文说“两个主要人物的名称和身份特征分别来自原始社会末期秦人和周人的两个祖先”;B、原文说“中国长久的农业经济在世界上是比较典型的”不能理解成“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世界上比较长久的”; D、原文说:“同大量民歌中所反映的精神是一致的”。)三、(12分,每小题3分) 9.A(侍奉、师从) 10.D(A项“以”:连词,因为/介词,用。B项“乃”:于是/表转折,却。C项“而”:顺承,不译/表修饰。D项“于”:介词,跟、和。) 11.C(①张仪相楚之前的经历 ③陈轸的老谋深算 ⑤楚王的贪婪中计) 四、(28分) 12.D(文中楚王并未国破身亡) 13.(1)这样,我们把割让给秦国的土地,从齐国夺回来补偿,大王的国家还可以生存下去。(是、于、尚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奚以……为、南各1分。) (3)在前面开了四扇窗,用矮墙把庭院四周围上,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垣墙、始、洞然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4.(4分,每个0.5分)(1)婴:缠绕。(2)听:听任,允许。(3)归:旧时指女子出嫁。(4)望:怨恨,抱怨。 (5)稽:考察。(6)次:地方。(7)喻:明白,理解。(8)匹:比。 15.(8分)(1)不能换。(1分)因为“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充分表现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2分)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1分) (2)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词人通过回忆当年全盛时的欢乐反衬(对比)南渡后客居的悲凉,突出了沉重的爱国之思。(3分)(或: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1分)上片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结尾两句又跌入悲怆的现实,表达了沉重的爱国之思。(3分))五、(8分) 16.(6分)(1)①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④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2)①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②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③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 ④不在沉默中爆发 17.(4分)②③①(根据由浅到深的逻辑顺序以及句式由短到长的特点。) 18.联网速率快,实现功能多。(4分,每点2分,“速率快”如写“速率高”也可,“实现功能多”如只写“功能多”也可,如写“可打视频电话”给1分。)六、(18分) 19、(3分)活在杰出的生里,亦活在杰出的死里。 20、(4分)司马迁用不屈的意志证明了民族正义感;这是一种冲破思想牢宠与真相禁锢的正义之举。 21、(5分)说明中国民族文化中的生死观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代又一代人选择了死亡明志。 22、(6分)“精神上的人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造就的,“肉体人生”不过百年,活在杰出的生里和杰出的死里,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从这一意义上说,它比肉体人生更加漫长。 七、(60分) 23、【写作提示】把握材料中的提示语是写好此题的关键,因为它不但解说了什么是“敬畏”,而且有着鲜明的指向性和价值取向性——它“就是我们人生的底线”;而“如果人生没有这么一条底线,真的无法想象这个世界将会呈现出一种什么状态”则暗示了作文构思的一种技巧——可以从正题反写,想象没有了敬畏的世界的无序状态,从而从反面谈“敬畏”之于人生的意义。其次是立意上要求新求深:可写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规则的敬畏、对善良的敬畏、对爱的敬畏、对义务的敬畏、对文化的敬畏、对制度的敬畏、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敬畏、对美的敬畏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