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楞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6作者在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新会、洛舍、杭州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请概括说说作者眼中这三个故乡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内心感受又有哪些相似性。(4分) 17 认为作者情感上最倾向于哪一个故乡?为什么作者最倾向于这一个故乡? (4分) 18 作者在文中说:“我究竟来自何方?”而标题却作了肯定的回答:“故乡在远方。”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故乡有着怎样的认识。 (6分) 19 为了表达对远方故乡的追寻,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6分)五 作文 (60分)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鲁迅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们即使处在不同的年代,却都没有吝惜过自己的喝彩。他们毫无保留地,倾尽自己的才能,去为别人喝彩。他们表现出一种为人的智慧,体现了一种人格修养,堪称为大家风范。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往往把个人的利益得失与他人、与集体分隔开来,这就使他们只会为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窃喜、欢呼。请以“喝彩”为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同升湖实验学校2009年上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一~二 选择题 (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A B C D C D B C B C B 四 现代文阅读 (20分) 16 三个故乡的景色都很美,充满诗情画意。作者内心的感受却是陌生、茫然、有些隔膜。 17 小兴安岭。因为那里是“我”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经历了二十年的岁月,“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的地方。 18 作者所认识的故乡不仅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还是自己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更是自己不断寻觅、创造着的精神家园。 19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把祖籍新会、洛舍和出生地杭州的景物、人事、美好及喜爱,和自己内心产生的陌生、茫然、格格不入的感受进行对比;同时又将这种感受与北大荒的景物、人事进行对比映衬,表现了作者从纤弱走向坚强和不断寻觅的过程。 五 作文 (60分) 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