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冤天忧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选自《散文选刊》2009年1期) 16. 乡村的“铁质”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 17. 文章的第五段运用了连用了三个“哪怕”,有何作用?(3分) 答: 18. 如何理解“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续”?你如何评价作者这样的观点?(3分) 答: 19.整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何个性特点?这种写作手法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3分) 答: 20.祖国六十华诞,神州普天同庆。假如你所在的班级开展“祖国,你好!”主题班会活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有文采的开场白。(50字左右)(4分) 2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句话在字面意义之外,还可能有类似于戏剧中“潜台词”的言外之意。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指出划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2分) 示例:唐柳跟同事李鸿渐在办公室聊天,唐柳说自己准备用一万元去买股票,估计五年后就会变成五十万,因为她在电视上看到过类似的例子。李鸿渐抬起头看看天说:“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 答:你是在做梦吧? ①李雅丽今年35岁,有一天,她扎着羊角辫,穿着超短裙,戴着耳机到市场去买菜,路上碰到初中同学王大力,王大力问她:“丽丽,你今年几岁了?” ②经理走到办公室,看见端坐着的罗姗,停下脚步,说:“你今天怎么没迟到?” 答:① ② 作文(40分) 22.阅读下面提示,按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神奇而又复杂多元的世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一边感受,一边思索,思维日渐成熟。面对纷繁复杂的事件,面对各种各样的观点,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区分、鉴别和判断。请以“我赞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C B C D B A B D C D B高二语文月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24分) 二、非选择题(76分) 13.①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 ②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被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14.① 景翳翳以将入 ②穷岛屿之萦回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乌鸟私情 陛下矜悯愚诚 生当陨首 犬马怖惧之情 15.(1)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2)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16.【答案】①劳动的艰辛。②收获的快乐。③坚强的性格。④旺盛的生命力。⑤乡村的质朴特征。 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的赞美之情。 【解析】“铁质”是这篇散文要解释的中心内容,这里的铁质是对乡村生活的总体概括,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所以把握“铁质”的含义就要分析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分析这些材料中表现出的乡村的特点。 17.【答案】三个“哪怕”形成排比手法。目的是增强文章气势,更形象地表达乡村铁质的特点:坚强、直率、质朴,为下文的“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作论据。 【解析】排比属于形象化修辞内容。排比的作用是增加文章气势,使表达的内容更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18.【答案】城里人曾经生活在乡村,并且始终吃着乡村的粮食。乡村是城市生存的依据,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如果缺少乡村的精神,城市会失去方向。 这里作者把城市、乡村定位为城市只是乡村的延续,是一样的,表现了作者对城里人的一些做法的反对。这种观点体现了社会的和谐就应该平等相处的思想内涵。(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乡村的生活是美丽的,这种美丽体现在乡村生活的朴实、真情。事实上,每个人都不能脱离乡村,这是灵魂的栖息地。作者开篇定位乡村的地位,然后写自己对乡村的思念之情,接着通过城市、乡村的对比,表现乡村生活的美好。 这是一句在分析了乡村、城市之后对乡村的定位的总写句。从生活上看,乡村供应着城市人的吃穿,从精神上看,乡村的精神引领着城市。从这个意义上看,城市不是比乡村高级的地方,而是乡村的延续。分析这句话的含意就可以从这个意义上寻找文章中具体的语句体现出的意义。 19.【答案】文章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喻的修辞。用乡村的品格和城市作对比,揭示了乡村生活的本质,委婉地批评了城市缺少乡村这种平实品格的现实。因为铁质是对生活、感恩之情,是人生的追求、是人类前进的支持和方向。 【解析】整体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是对表达技巧考查的一个方面。对一篇文章来说,整体上使用的写作手法,无怪乎是象征、托物言志、对比、抑扬等手法等。分析这篇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处处用乡村和城市对比,体现乡村在人们物质生物和精神生活中重要作用。通过乡村、城市的对比,表现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20:参考:A 六十年艳阳高照,六十载风雨兼程;六十年春风化雨,六十载成就辉煌。今天,在欢庆建国60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深情的说一声:祖国,你好! B 无论在何方,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华夏儿女;无论在何时,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祖国,在你60大庆的今天,我们深深地祝福你! 21.①你年纪可不小了呢!(答“你真年轻啊”可得1分)②你可是经常迟到的啊!或:你可是每天迟到的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