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检测试题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第1至12题共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有正确的一项是( ) A. 迤逦(yǐ lǐ) 酒饌(zhuàn) 盘缠(chán) 赍发(lài)(资助) B. 彤云(tóng) 庇佑(pì) 玷辱(diàn) 朔风(suò)(初一的风) C. 撮合(cù) 讥诮(qiào) 憎恶(wù) 怂恿(sǒng)(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D. 窈窕(yǎotǎo)耘耔(zǐ) 翱翔(áo) 涸辙(干涸的车辙)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差拔 尴尬 手腕 篱笆 碎琼乱玉 B.车篷 央勉 原藉 哆嗦 精疲力竭 C.揉皱 游说 鲲鹏 拔擢 唉声叹气 D.清粹 蓬篙 希冀 盘桓 没精打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人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这种约束对于成年人而言通常很难超越。 B.本来雌风蝶一生当中可以产出很多的蝶卵,可是这些卵能够孵化并长大的却如数家珍。 C.这道题把我难住了,怎么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最后还是经过他的点拨,我才豁然开朗。 D.名牌产品是—座城市的‘亮点”,能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这是有目共睹的。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九世纪末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与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法国作家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妙笔生花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轻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厌恶官场、满足现状、看破红尘的孤傲之情。 C.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南北时期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D.《逍遥游》是《庄子 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对自由的比较理性的追求的人生观。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明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此,中国小说史以短篇小说为主转而进入到了以长篇小说为主的新时期。虽然短篇文言、白话小说一直在按照身的规律发展前进,并且时有佳发,时有高潮,但总体说来,其成就与规模则无法与长篇小说相比拟。“四大奇书”在所属各类题材中独占鳌头: ,它们各自开创了一个长篇小说的创作领域。“四大奇书”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响着长篇小说的创作,以至形成了长篇小说创作的几个系列:《三国》系列、《水浒》系列,《西游》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影响着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①《西游记》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 ②《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长篇小说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③《三国演义》既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的典范; ④《水浒传》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 A.①④②③ B.②④③①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7题 转背不多时,只见林冲走将入店里来,说道:“小二哥!连日好买卖。”李小二慌忙道:“恩人请坐,小二却待正要寻恩人,有些要紧话说”。林冲问道:“甚么要紧的事?”李小二请林冲到里面坐下,说道:“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在我这里请管营、差拨吃了半日酒。差拨口里呐出‘高太尉’三个字来,小人心下疑惑。又着浑家听了一个时辰,他却交头接耳,说话都不听得。临了,只见差拨口里应道:‘都在我两个身上,好歹要结果了他。’那两个把一包金银递与管营、差拨,又吃了一回酒,各自散了。不知甚么样人。小人心疑,只怕在恩人身上有些妨碍。”林冲道:“那人生得甚么模样?”李小二道:“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甚髭须,约有三十余岁。那跟的也不长大,紫棠色面皮。”林冲听了,大吃一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6.下面都是有关李小二的文字,编者用的四字词语反映了他的品质,请选择恰当的一项( ) ① 小二却待正要寻恩人。② 有些要紧的话说。③ 差拨口里呐出“高太尉”三个字来,小人心下疑惑。④ 小人心疑,只怕在恩人身上有些妨碍。⑤ 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 A、胆大心细 B、知恩图报 C、远见卓识 D、善良厚道 7.“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下面列出四个选项,从中找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 A.林冲心地善良,又心存幻想,因此没有想到仇敌会如此的歹毒。 B.林冲对仇人远道而来残害他感到大惑不解。 C.林冲觉得沧州远离东京,仇人到这里来害他是不自量力。 D.林冲感到仇人既无赖又凶狠歹毒,因此轻蔑与义愤顿生于心中。 8.课文中有三句非常精彩的景物描写,曾被无数“水浒”专家们津津乐道,请找出对它们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那雪正下得紧。 ③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A.①句渲染了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②③句都写出了雪势。 B.①句用恶劣的天气烘托林冲这一落难英雄的心境,同时也预示着一场更大的灾难的来临。②句中“紧”突出雪势,推动情节的发展,也暗示了形势发展十分严峻。③句渲染悲壮的气氛。 C.①句以景衬人,预示人物将面临更大的灾难。②句渲染悲壮的气氛。③句“紧”暗示阴谋越来越近,林冲处境越来越危险。 D.①句渲染了悲壮的气氛。②③句中“紧”的作用一样,都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9一12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使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撑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称逋慢,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9.对下列句子中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以险衅 衅:罪过 B、慈父见背 背:背离、抛弃 C、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终:也 D、辞不就职 就:接受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以险衅 常以身翼蔽沛公 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1.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拜臣郎中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12.下列与文段相关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第一段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为下文的“愿乞终养”做了铺垫。 B. 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身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特下”“切峻”“则臣”“催臣”一系列词语的运用,说明李密不顾自身安危,也要坚守封建士大夫“忠臣不事二主”的人生信条。 C.文章第三段进一步阐述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关系,目的是想让晋武帝能被自己的遭遇所感动。 D.选文中李密反复的推辞赴命,客观原因确实是祖母体弱多病,无人服侍,主观上也有李密对前朝的忠心,但为了免遭杀身之祸,李密在文中大量的运用贬低自己的话,实属无奈。 非选择题(第13至22题,共7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6分) 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译文: ②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文: 14.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做三题,每题2分,共8分) ①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鹤汀凫渚 ,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王勃《滕王阁序》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 王勃《滕王阁序》 ④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 ,死当结草。臣不胜 ,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15.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16—19题(12分) 乡 村 铁 质 刘向民 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远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的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梨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