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高二语文上册10月月考测试卷(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二)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暂,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那束白菊花,没有枯萎。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衷情奉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5年7期,有改动) 16.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 的心灵之门;“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 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一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B.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的封建意识依然存在,“尊重每一个个体”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无恶意的侵犯”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不仅仅是爱情。 C.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花员,一位是“缺乏才华”的影院美工。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通过与院内人们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关怀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 D.一只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多次,与沉闷、凝滞的冷漠情调形成很大反差,它既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意。 E.一位文艺评论家说:“在一部戏剧中,如果我们看到第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一定会在后面的剧情中听到这支枪响。”《永远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便是这样一支“枪”。 F.作者最后写人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盛开。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无疑是潘姓女子迟到的表白。作品结局这种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 17.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6分) 18.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那些人而言的?(4分), 19.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6分) 三、背诵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20. 悟已往之不谏, 。 ,觉今是而昨非。 21.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22. ,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 ! 23. ,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2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 25.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26.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 27.嗟乎!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28.若夫 ,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9.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太 原 五 中
    2009—2010年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0月)
    高二语文答卷纸 1.( )2.( )3.( ) 4.(1) (2) 5.( )6.( )7.( )8.( )9.( )10.( ) 11.(1) (2) 12.作者“心满意足”是因为: 作者“惊喜”是因为: 13.答: 14.① ② 15.( )16.( ) 17. 18. 19. 20.悟已往之不谏, 。 ,觉今是而昨非。 21.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22. ,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 ! 23. ,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2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 25.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26.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 27.嗟乎!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28.若夫 ,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9.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高二语文答案 1. D.子:名→意动,把…当作子女,译为爱护。 2.C.①索要食鱼,是抱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心理,以检验孟尝君,是智慧的表现。 ②这样做实则是为孟尝君扬名,是智慧的表现。③记叙事件发生的过程,不能视作表现。④“仁义” 换来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是他最为精明有才智的表现。⑤孟尝君赞颂其成功,从侧面表现其智谋 ⑥左右人不了解冯谖 3.C.大家都争着要去,原文无此意。 4.(1)我田文(即孟尝君)被国事弄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搞得心烦意乱,而性格懦弱愚笨,沉浸在国事中,对您先生多有得罪。(前两个“于”表被动,后两个“于” 分别是“在”和“对”的意思;愦:昏乱各1分。句意通畅2分)(2)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将所有的债款都赐给百姓,并焚毁债券,百姓没有人不欢呼万岁,这就是我替您买的道义呀!(矫:假传;责:债款;市:买;“乃所以……也”句式各1分,句意通畅1分)参考译文: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家境贫困,难以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希望寄食门下。孟尝君问:“先生有什么爱好吗?”冯谖说:“没有。”孟尝君又问:“先生有什么特长吗?”他说:“也没有。”孟尝君笑了笑,接纳了他:“好的。”孟尝君身边的人因为主人不太在意冯谖,就拿粗茶淡饭给他吃。住了不久,冯谖就背靠柱子,弹剑而歌:“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左右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吩咐说:“给他和吃鱼的门客相同的待遇,让他吃鱼吧。”住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呀,我们还是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坐。”左右的人都嘲笑他,把这件事又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替他配上车,给他和坐车的门客相同的待遇。”于是冯谖驾车带剑,向他们的朋友夸耀:“孟尝君尊我为上客。”这样过了一段日子,冯谖又弹其剑,唱道:“长剑呀,咱们回去吧,没什么来养家。”左右的人都厌恶他,认为他贪得无厌。孟尝君听说后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左右答道:“有个老母。”孟尝君派人资助他的家用,不让他母亲穷困,冯谖从此不再唱牢骚歌了。后来,孟尝君出了一通告示,问门下食客:“请问哪一位通晓账务会计,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呢?”冯谖在文告上署上名字说:“我能。”孟尝君看了很诧异,问左右随从:“这是谁呀?”人们答道:“就是那个唱‘长剑呀,我们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道:“他果然有才能,我真对不起他,还未曾见过面呢。”于是请他来相见,道歉说:“我田文(即孟尝君)被国事弄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搞得心烦意乱,而性格懦弱愚笨,沉浸在国事中,对您多有得罪。好在先生不以己之简慢为辱,先生愿意替我到薛地收债吗?”冯谖说:“愿效微劳。”于是孟尝君和他约好日子,替他备好车马行装,让他载着债券契约出发。辞别时,冯谖问:“收完债后,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回答:“先生买点我家缺少的东西吧。” 冯谖驱车直入到了薛地,派官吏把该还债的百姓都叫来验对债券,全部验对之后,冯谖站了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赏给这些百姓,并烧掉了那些券契文书,百姓感激得欢呼万岁。冯谖又马不停蹄地返回齐国都城临淄,一大早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很奇怪他回来得这么快,穿好衣服接见他说:“收完债了吗?何以回来得这般快捷?”冯谖答道:“都收完了。”“先生替我买了些什么回来?”冯谖说:“您曾言‘买些家中缺乏的东西’,我暗想,您宫中珠宝堆积,犬马满厩,美女成行。您家中所缺少的,惟有仁义了,因此我自作主张为您买了仁义回来。”孟尝君说:“你怎么买仁义的?”冯谖答道:“现在,您只有小小薛地,您不但不好好安抚薛地子民,视民如子,反而像商人一样在他们身上榨取利益。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将所有的债款都赐给百姓,并焚毁债券,百姓没有人不欢呼万岁,这就是我替您买的道义呀!”孟尝君很不高兴,说:“我知道了,先生退下休息吧。” 一年以后,有人在齐王面前诋毁孟尝君,齐王对孟尝君说:“寡人是不敢用先王的旧臣为臣的。”孟尝君回到封地薛,还差百里未到,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方才看到呢!” 冯唐谏诤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 ,杀死北地都尉孙卬。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善于骑射的士兵一万三千人,能够建树功勋的士兵十万人,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子夜昙花 1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昙花如恩师一样性格寡言,“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本来对花树没有期待的“我”意外发觉昙花已经垂首含苞了。 1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因迸发出生命的全部活力而无比灿烂,同时也因步入生命终点而转瞬即逝。 14. ①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要点有: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蔽;它极端美丽;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②本题考查对语段文意的理解能力。表达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感悟和理解(答成“恩师的精神品质将一代代传下去”也可以)。 1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E。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永远的门 16.CF(每项2分) 17.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2分)。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作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2分)。 [评分标准]①环境是怎样的,2分;②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 18.①对潘雪娥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去了情感的依傍(2分)。②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2分)。 [评分标准]①指出针对的双方(人们、郑潘二人),各1分,②针对的双方怎么群了,即“缺憾”的是什么 各1分。 19.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2分)。开始,人们热切盼望郑、潘二人能产生感情(1分);接着,人们对二人的缺乏温情表示遗憾与同情“分);后来,人们为郑若奎的突然去世、也为郑潘二人永远无法结合而悲痛,同时对二人的行为表示敬意(1分);最后;人们看到墙壁上的门,为郑潘二人暗中“私通”而倍感愤懑(1分), [评分标准]①“线索”是什么,2分;②“线索”在文中如何体现,4点每点1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