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 十七、判断正误 (l)“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句形象地写出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 (2)题目《过秦论》的“过”是动词。“过秦”的意思是“超过秦国”。( ) (3)“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意思是“并吞天下”。“席”“包”“囊”都是名词作状语。( )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概括了陈涉起义的结果。( ) (5)本文全篇分析了秦灭亡的种种原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 ) (6)文章最后一段得出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 十八、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填空 (1)第三段写了秦始皇的功业。 ①政治上是“ , ”两句。 ②军事上是“南取 抱怨 。 ③文化上是“ , , 。” ④地理防务上是“践华 , , , , 。 , 谁何。” (2)第四段写陈涉起义。 ①其出身地位是“瓮牖 , , 。”“蹑足 , 之中。” ②其个人素质是“才能 , , 之富”。 ③起义队伍的组成是“率 ,将 ”。 ④其武器装备是“斩木 , 为旗”。 ⑤起义的影响是“天下 , 景从”。 ③起义的结果是“ ”。 (3)第五段作者从四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 ①社会地位“陈涉之位, ”; ②武器“ , ”; ③部队的素质“ , ”; ④用兵之道“ , ”。 十九、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秦灭周祀,并四海,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土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贾谊《过秦论》中篇) (l)写出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 ①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养 。 ②强凌弱,众暴寡。暴 。 ③周室卑微。卑微 。 ④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元元 。 (2)以下词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天下之士斐然乡风。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 C.是以诸侯力政。 D.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3)写出以下各句中“是”指代的内容 ①若是何也?是 。 ②是以诸侯力政。是 。 ③是上有天子也。是 。 (4)以下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①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A.专权和威望可以定下功业,国家安定的根本,在此一举。 B.专门的威势,既定的功业,是国家安定的关键,全在这时了。 C.保持威势,成就功业,安定危困局面的关键就在这里。 D.保持威风,成就大功,安定危困局面的重要意义就在这里。 ②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A.秦始皇心地贪婪、鄙陋,依仗自以为高明的才智,一意孤行。 B.秦二世心地贪婪、见解偏狭,推行自以为出人之上的智谋。 C.秦二世怀有贪婪、鄙陋的居心,自作聪明,一意孤行。 D.秦始皇心地贪婪、鄙陋,推行自己奋发的才智。 ③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 A.不行王道而施行自己欣赏的霸道,焚烧典籍,残酷施行刑罚制度。 B.废除王道的仁政,建立自己喜爱的制度,那就是焚书愚民和使刑法更加严酷。 C.不行王道而让自己的亲信掌权,大搞焚书和残酷刑罚。 D.废除仁政的王道,建立私人喜爱的霸道,烧掉自家书籍,奴役天下百姓。 ④先诈力而后仁义。 A.先有欺诈的力量,后实行仁义政策。 B.把欺诈和暴力放在前面,把仁义道德放在次要地位上。 C.注重欺诈和暴力,轻视施行仁义的政策。 D.使欺诈和暴力在国内先推行,然后再考虑仁义。 ⑤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 A.搞兼并战争的人都有高超的欺诈手段和暴力,求平安的人们都认为顺从权威的做法 可贵。 B.搞兼并战争的人崇尚欺诈和暴力,安定危困局面的人重视顺应民心和权宜之计。 C.兼并别国的作法有极高的欺诈能力,安于现状的君王以顺认为贵。 D.兼并别国的行为抬高了欺诈和暴力的地位,使安于现状的国家处在危机之中,只好顺 从强权。 ⑤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A.孤独的人如果有了危险,他的死亡甚至在站立时都会降临。 B.孤立无援的秦国已有了内乱,所以它的死亡命运指日可待。 C.孤立并且孤独的秦国占有天下,他的灭亡可以立刻等到。 D.孤立无援的秦国占有天下,它灭亡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5.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 B.天下百姓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符合民心。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同步辅导过秦论参考答案】 一、C 二、A 三、D 四、B E 五、A 六、C D 七、D 八、制 (1)制作 (2)统率 指挥 (3)控制 制服 (4)规模 亡 (1)无 (2)逃跑 (3)丢失 (4)灭亡 灭掉 利 (1)锋利 (2)好处 (3)有利的(形势) 固 (1)本来 (2)险固(地势) (3)巩固 (4)固执 因 (1)趁着 (2)沿袭 (3)就着 延 (1)引进迎击 (2)延续(到) 爱 (1)吝啬 (2)爱护 致 (1)招纳 (2)获得 及 (1)等到 (2)赶得上 追得上 度 (1)量量长短 (2)制度 九、C 十、A 、C 十一、 D 十二、 A 十三、 B、C 十四、 A、C 十五、 B 十六、 (1)A (2)C 十七、 (1)√(2)×(3)√(4)√(5)×(6)√ 十八、 见课文。 十九、(1)①养,养育,统治。②暴,欺侮。③卑微,衰败。④平民百姓。 (2)B (3)①“是”指代“天下之士,斐然向风。”②“是”指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③“是”指代“秦南面而王天下”。 (4)①C ②A ③A ④C ⑤B ⑥D (5)A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