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名作。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描写一个清白无辜的年轻妇女——窦娥,在流氓、贪官的重重迫害下,蒙冤至死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元代封建统治的黑暗现实。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①第三折是唱功戏,关汉卿选用的音乐“宫调”是“正官”。虽然当时演奏的曲谱已经失传,但是,从古代有关的音乐书籍中可以推论到,“正官”乐调的声调和感情,一般是用来表达惆怅和悲壮的。这就从戏曲音乐的角度为第三折打下了悲剧的基础,而这又是第二折[南吕]宫调伤悲感愤声情的继续。因此,第三折是在鼓、锣、拍板、苗等乐器制造的悲剧气氛中开场的。监斩官随即上场,三言两语就把行刑付斩前阴森恐怖的特定环境勾勒出来,鼓三通,锣三下,②震撼人心的悲剧气氛造足了,带枷的窦娥才被推出场。这时候,观众急于要知道的是窦娥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窦娥也必定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顺应了③中国戏曲的特点,以唱段刻画人物内心,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窦娥以[正官]为宫调的第三折的套曲唱段。开口呼唱出的[端正好]起势就很不凡。④用“ ”三个字领起全曲,既概括了第一、二折的故事情节,又为下面字字悲愤、滴滴血泪的唱词作了铺垫。……当唱到“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时,对封建社会无比憎恨的思想力量墓然爆发出来。 思想力量的表达借助于艺术形式的完美。[正宫·端正好]这个曲调的字可以不拘泥于原谱而有所增减,而句却不能增减,只能是五句。从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上我们可以发现,诗词曲讲究偶句对称,也就是句子成双。但是,⑤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我们却经常碰到单句,关汉卿的这一曲[正宫·端正好]正好是只有五句。这是词曲才独有的现象,虽然古曲谱大多数已经失传,不过,从古代有关的戏曲理论书籍中,我们可以推断出,⑥这种现象是由于音乐与感情高度交融而产生的。或者是拖腔行吟代替了一句,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平声字押韵时,因为平声韵脚可以拉长,不变音,便于行腔拉音,造成余音不绝的气势。或者是因为感情的蕴藉难以言传,而以音乐代替,这种音乐替代与造成跌宕效果的戏曲过门音乐不同,它必然是上句思想感情的发展,是后面感情爆发的酝酿,也是以歌代言的替代。⑦前一种现象在元曲中比比皆是,后一种现象在今天的戏曲中还能见到,这一曲[端正好]和下一曲[滚绣球]就是前一种现象的例子。[正宫·端正好]的谱式规定了,每句的定格字数是三、三、七、七、五字,但在每句中可以加衬宇。这样,句式就会有变化。像这一曲[端正好],前两句加上衬词后,变成了三三的六字句式,节奏就变成了“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这种句式的节奏短促、激烈。又由于《窦娥冤》第三折的用韵,选用了元杂剧使用的《中原音韵》中的先天韵,这个韵相当于现代诗歌十三韵辙的言前辙。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所以⑧开口唱的这两句,首并把人带入到一个冤屈、悲怆而又无可奈何的凄凉境地中,使观众对无辜的窦娥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心,紧接着转入第三句“叫声屈”——“动地惊天”。这种句式的节奏较前两句三三句式的六字节奏缓慢,更由于在平声韵“天”字处拖腔行吟,裂石惊天的唱腔不仅催人泪下,也把窦娥愤怒怨恨的心情倾泻无遗,在音乐的拖腔行吟中促使观众产生联想。 ——节选自《关汉卿杂剧<窦娥冤>第三折》1.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①气氛( )②蓦然( )③拘泥( )④对称( ) ⑤蕴藉( )③跌宕( )①酝酿( )③悲怆( )2.《窦娥冤》第三折一开场的环境描写,虽为简笔勾勒,却历来为读者称道。此文中②处,作者认为用来造足“震撼人心的悲剧气氛”的是( )。 A.鼓、锣、拍板、笛等乐器 B.监斩官的上场 C.行刑付斩前的阴森恐怖。 D.监斩官的上场,行刑付斩前的阴森恐怖,鼓三通,锣三下3.③处“中国戏曲的特点”是( )。 A.以唱段刻画人物内心 B.必定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C.观众急于知道人物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 D.顺应观众的急切知道的心理4.④处“用‘ ’三个字领起全曲”,这三个字是( )。 A.没来由 B.犯王法 C.不提防 D.遭刑宪5.⑤处“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为什么不讲究“句子成双”而会有“单句”产生?作者推测的几种可能是( )。 A.行腔拉音,造成余音不绝的气势。 B.由于音乐与感情高度交融,而以拖腔行吟代替了一句。 C.以音乐代替,以歌代言。 D.因为感情的蕴藉难以言传,而以音乐代替。6.⑥处“这种现象”指( )。 A.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有单句。 B.[正宫·端正好]正好只有五句。 C.诗词曲讲究偶句对称。 D.古曲谱大多数已经失传。7.⑦处的“前一种现象”和“后一种现象”分别指( )。 A.讲究偶句对称,句子成双;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常碰到单句。 B.以音乐代替;以歌代言的替代。 C.以拖腔行吟代替;以音乐代替。 D.以音乐代替;造成跌宕效果的戏曲过门音乐。8.⑧处“开口唱的这两句,首先把人带入到一个怨屈、悲怆而又无可奈何的凄凉境地中”的原因是( )。 A.发音时声带颤动。 B.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 C.选用了言前韵,韵母是鼻韵母。 D.使用的先天韵,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9.本文作者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窦娥冤》第三折的?( ) A.一个角度,即具体分析[端正好]。 B.两个角度:一是悲剧气氛;一是艺术形式。 C.两个角度。第3自然段写了一个角度——从戏曲音乐的角度,分析关汉卿采用[正宫]乐调,便于表达惆怅和悲壮的声调和感情,为第三折打下了悲剧基础。 D.两个角度。第4自然段写了另一个角度——从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句数角度,分析[正宫·端正好]采用单句形式,采用“先天韵”,为第三折营造出悲剧氛围。 (四) 《关汉卿》台词(节选) 叶和甫 刚才这个戏(指《窦娥冤》)是写的哪个朝代的故事? 关汉卿 也没有确定是哪个朝代,也许是汉朝的吧。你知道汉朝东海地方有一个孝妇被东阿太守给冤杀了,后来那地方三年没下雨。 叶和甫 直到于公治狱,把这个案子给平反了,这才下雨,对不对?事隔一千多年了,你还这么兴奋,不是太替古人担忧了吗? 关汉卿 可是这样的冤狱现在还在重复着哩。 叶和甫 哈,帘秀告诉我,你对朱小兰一案很抱不平。 关汉卿 对,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要为她不平的。 叶和甫 是啊,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何况你这样多情的文人呢?不过别人尽管会议论去,你可千万别写。 1.《关汉卿》是现代剧作家 的作品,是 剧。 2.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了出剧中人叶和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 3.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窦娥冤》一剧的材料来源是什么? 答: 。 4.为什么“事隔一千多年了”关汉卿对汉朝东海孝妇的冤案还这么兴奋? 答: 。 【参考答案】一、1.“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仅是对当时司法黑暗的揭露,“不打不招”这是当时司法审理案件时采用的首要方法,这方法不知使多少人屈打成招,冤死在刑棒下,而“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揭露了官吏们敷衍公事、草菅人命的罪恶。据关汉卿《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可知,昏庸的官吏审理案件往往根据屈打成供的供词就草率判决,而公正的官吏则不轻信这屈打成招的供词,还要进行覆勘才定案。所以后一句比前一句揭露更深刻。 2.后者仅揭露贪赃枉法的现象,而前者进一步揭露了贪赃枉法造成的严重后果,指出元代黑暗社会无官不贪、无案不冤的社会现象,《窦娥冤》就是典型的一例,它进一步引向对封建吏治的鞭挞谴责。据《元史·成宗纪》载,大德七年,一次就查出贪官污吏18473人,而这些贪官污吏往往是造成冤案的罪魁祸首。 3.这表现了关汉卿对变革黑暗现实、改造吏治的渴望,但却把这一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这表明关汉卿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无法超越历史。 4.这几句唱词,进一步表明了窦娥那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孝顺婆婆至死不变。除了平反冤案外,她想的不是自己的父亲,也不是自己,而是无依无靠的婆婆。这样使窦娥孝顺、善良的品格再一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同时,它加重了窦娥悲剧的悲剧性。一个具有为他人而甘愿做出自我牺牲的弱妇,却无端地被黑暗势力所吞噬,真、善、美被假、恶、丑无情地扼杀掉,这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悲剧啊!这大概就是《窦娥冤》感天动地、震撼人心的地方。二、1.B 2.D 3.可从关注民生疾苦、傲视权贵、与生活在底层的艺术家们融为一体等方面简要阐述。4.关汉卿作为知识分子而生活于社会底层,关注民生,所以真实地描摹世情民风、抨击黑暗现实,深刻形象而生动鲜明。同时他与出身优娼的艺术家融为一体,熟知舞台艺术的技巧,因而剧作重视演出效果,被人们誉为“出色当行”。三、1. 2.D 3.A 4.A5.B、D 6.A 7.D 8.D 9.C、D四、1.田汉 话剧 2.缺乏正义感的人 3.汉朝的历史故事与元朝的现实案例当其冲 4.因为像汉朝的东海孝妇那样的冤案“现在还在重复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