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选考题(15分) 考生选做“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两大题中的一大题,不跨大题选做小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亦代代不绝。更何况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①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进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那首浓缩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是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册,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②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个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社会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惶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风咏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③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姓孙的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尘拔俗。她总是清醒地坚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加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诗人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中蕴涵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与真情大志;所以耐得人们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如淡烟薄雾,可是当我们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节选自《十月》2003年第三期) 21.文章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时空的孤独,她遇到的另两大磨难是什么呢?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联系上下文,画线的三处点到那个“孙姓女子”,其作用分别是什么?(6分) 答: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为什么说李清照是“乱世中的美神”?试根据文意回答。(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林语堂自传(节选) 林语堂 (1)我初期的文字即如那些学生的示威游行一般,披肝沥胆,慷慨激昂,公开抗议。那时并无什么技巧和细心。我完全归罪于北洋军阀给我们的教训。我们所得的出版自由太多了,言论自由也太多了,而每当一个人可以开心见诚讲真话之时,说话和著作便不能成为艺术了。这言论自由究有甚好处?那严格的取缔,逼令我另辟蹊径以发表思想。我势不能不发展文笔技巧和权衡事情的轻重,此即读者们所称为“讽刺文学”。我写此项文章的艺术乃在发挥关于时局的理论,刚刚足够暗示我的思想和别人的意见,但同时却饶有含蓄,使不至于身受牢狱之灾。这样写文章无异是马戏场中所见的在绳子上跳舞,需眼明手快,身心平衡合度。在 这个奇妙的空气当中,我已经成为一个所谓幽默或讽刺的写作者了。也许如某人曾说,人生太悲惨了,因此不能不故事滑稽,否则将要闷死。这不过是人类心理学中一种很寻常的现象罢——即是在十分危险当中,我们树立自卫的机械作用,也就是滑口善辩。这一路的滑口善辩,其中含有眼泪兼微笑的。 (2)我之重新发现祖国之经过也许可咏成一篇古风,可是恐怕我自己感到其中的兴趣多于别人罢。我常徘徊于两个世界之间,而逼着我自己要选择一个,或为旧者,或为新者,由两足所穿的鞋子以至头顶所戴的帽子。现在我不穿西服了,但仍保留着皮鞋。至最近,我始行决定旧式的中国小帽是比洋帽较合逻辑和较为舒服的,戴上洋帽我总觉得形容古怪。一向我都要选择我的哲学,一如决定戴那种帽子一样。我曾做了一副对联: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3)有一位好作月旦的朋友评论我说,我的最大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这原意不是一种暗袭的侮辱,我以为那评语是真的。我最喜欢在思想界的大陆上驰骋奔腾。我偶尔想到有一宗开心的事,即是把两千年前的老子与美国的福特氏(Henry Ford.汽车大王)拉在一个房间之内,让他们畅谈心曲,共同讨论货币的价值和人生的价值。或者要辜鸿铭导引孔子投入麦唐纳(前英国内阁总理)之家中,而看着他们相视而笑,默默无言,而在杯酒之间得完全了解。这样发掘一中一西之元始的思想而作根本上的比较,其兴味之浓不亚于方城之戏,各欲猜度他人手上有什么牌。又如打牌完了四圈又四圈,不独可以夜以继日,日复继夜,还可以永不停息,没有人知道最后输赢。 (4)在这里可以略说我读书的习惯。我不喜欢第二流的作家,我所要的是表示人生的文学界中最高尚的和最下流的。在最高尚的一级可以说是人类思想之源头,如孔子、老子、庄子、柏拉图等等是也。我所爱之最下流的作品,有如Baroness Crczsy,Edgar Wallace和一般价极低廉的小书,而尤好民间歌谣和苏州船户的歌曲。大多数的著书都是由最下流的或最高尚的剽窃抄袭而来,可是他们剽窃抄袭永不能完全成功。如此表示的人生中失了生活力,词句间失了生气和强力,而思想上也因经过剽窃抄袭的程序而失却真实性。因此,欲求直接的灵感,便不能不向思想和生命之渊源处去追寻了。为此特别的宗旨,老子的《道德经》和苏州船户的歌曲,对我均为同等。 (5)我读一个人的作品,绝不因有尽责的感觉,我只是读心悦诚服的东西。他们摄引我的力量在于他们的作风,或相近的观念。我读书极少,不过我相信我读一本书得益比别人读十本的为多,如果那特别的著者与我有相近的观念。由是我用心吸收其著作,不久便似潜生根蒂于我心内了。我相信强逼人读无论那一本书是没用的。人人必须自寻其相近的灵魂,然后其作品乃能成为生活的。这一偶然的方法,也是发展个人的观念和内心生活之独一无二的法门。然而我并不强逼别人与我同好一个著者。我相信有一种东西如Sainte—Beuve之所谓“人心的家庭”,即是“灵魂之接近”,或是“精神之亲属”。虽彼此时代不同,国境不 同,而仍似能互相了解,比同时同市的人为多些。一个人的文章嗜好是先天注定,而不能自已的。 ——摘自《林语堂自传》第八章 24.从第一段来看,作者认为政府所提供的言论自由对文学创作有何影响?为什么?(4分) 答: 25.第四段中作者说他的读书习惯,喜欢“文学界中最高尚的和最下流的”。请问作者为什么这样说?(5分) 答: 26.这篇节选的小传主要介绍了林语堂先生为文和读书的习惯。根据文中叙述,请你简要评述林先生为文和读书之特点。不少于80字。(6分) 答: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与运用(20分) 1.B(A项“譬如”音pì;C项“绮丽”“杞人忧天”音qǐ;“菜畦”“歧路亡羊”音qí;“契约”音qì;D项“饿殍”音piǎo) 2.C(A项“危言危行”指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B项“二一添作五”是珠算口决,用指二人平分,各得一半。D项“拙著”谦称自己的作品,此处与“我的”重复。) 3.A (B项句式杂糅,在“推出”后加“的”字;C项缺宾语中心词,在“造成多种生物物种濒危和灭绝”后加“后果”;D项“否则”和“不采取紧急行动”重复。) 4.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思想和文化是由(被)作为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的包括文学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支配着的。 5.结论:生病时一部分人不去医院就诊与药品价格、医院滥开检查项目关系较大。 建议:规范药品价格。(建议与结论要有联系) 6.参考示例:李煜不失去帝王的尊贵和繁华,怎么会唱出“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不朽的心曲?(语意、句式各2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 7. D(敌:对抗) 8. B(B项“何”:什么; 怎么;A项“乃”:于是; C项“所以”:……的原因D项“然”:然而,但是。) 9.A (③句体现了他的忠义) 10.D (孝文帝并没有事先就想用孟舒) (二)文言翻译与断句 11.(1)您事奉皇上的礼节很完备了,现在他对待您却是这样,我们等人请求作乱。 (2)恰逢事情被发觉,汉下诏书抓捕赵王及谋反的众臣。 附译文: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做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众公交游。赵王张敖让他作了郎中。 汉七年时,高祖路过赵,赵王张敖亲自拿着案板进献食物,非常有礼貌,高祖很傲慢地坐着而骂他。这时赵的相赵午等几十人都很生气,对赵王说:“您事奉皇上的礼节很完备了,现在他对待您却是这样,我们等人请求作乱。”赵王咬破手指说: “我们的祖先失去国家,如果没有皇上,我们这些人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你们等人怎么说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于是贯高等人说:“王是忠厚的人,不肯违背道德。”最终私下里一起商量弑杀皇上。恰逢事情被发觉,汉下诏书抓捕赵王及谋反的众臣。于是赵午等都自杀,只有贯高被抓。这时汉下诏书说:“赵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余人穿红衣自己剃光头、脖子带锁,称是赵家的奴隶。贯高的事情弄清楚后,赵王张敖得以出来,被废作了宣平侯,于是向皇上称说田叔等十余人。皇上全都召见了他们,同他们对话,感到汉朝堂上没有能超出他们的人,皇上很高兴,全都封他们作了郡守、诸侯的相。田叔作了汉中太守十多年。 孝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他说:“你知道谁是天下忠厚的人吗?”田叔叩头回答说:“以前的云中太守孟舒是忠厚的人。”这时孟舒因为强盗进入边塞抢劫,云中最严重,被免了官。皇上说:“先帝让孟舒作云中太守十多年了,匈奴曾一度入侵,孟舒不能坚守城池,无故使战死的士卒有几百人。忠厚的人原本杀人吗?您凭什么说孟舒是忠厚的人呢?”田叔叩头回答说:“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贯高等人谋反,皇上发下明确的诏令: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光头、脖子带锁,随着赵王张敖到了他去的地方,想要为这件事而死,自己哪里知道能作云中太守呢!汉和楚相对抗时,士卒都很疲惫。匈奴冒顿刚收服了北方少数民族,前来侵犯边界,孟舒知道士卒都很疲惫,不忍心说出战,士卒据城抵抗,如同孩子为了父亲,弟弟为了兄长,因此死的人有几百的。孟舒哪里是故意驱赶他们作战呢!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于是又召见孟舒让他作了云中太守。 后来,景帝时候,田叔作了鲁相。 12.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 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共八处。每两处1分) (三)古诗词鉴赏 13.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拟人手法”、“主客移位”各占1分。如答“移情于物、对写法”也可酌情给分) 14.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每字分析各2分,共4分) (四)古诗词默写 15.(略) 三.现代文阅读(18分) 16.(1)他使唐诗的形式美达到了极致。(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他的诗成了后人写诗的金科玉律(或:他在律诗上的成就限制了后人的创造)(2分) 17.(1)唐诗因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失去了创造活力(3分) (2)因谋篇之难能而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篇,而且佳篇少于佳句(3分) 18.(1)意境美(形象、意象的朦胧美)(2分) (2)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答对其中一点即可)(2分) 19.A.D(每项2分,共4分。B.作者并未否定格律C.唐诗的传播与流传,与书法艺术无关E.“朦胧美”不是唐诗的“共同”特点。) 四.作文(60分) 20.(略) 五.选做题(15分) (一)文学类阅读 21.答:李清照遇到的另两大磨难是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每点2分) 22.答:第一次是为了揭示李清照超时空孤独的缘起。 第二次是为了说明李清照的才华不被当时任何人理解。 第三次是为了说明李清照所处时代女性的普遍可悲状况。(每点2分) 23.答:因为李清照身处乱世之中,不愿与世沉沦,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这是一道开放性表述题,义近,言之成理即可。) (二)传记类阅读 24.答:作者认为言论自由对文学创作有消极影响(或负面影响)。(1分)因为言论太自由,无须提防,说话和著作就会太直白而不成为艺术了;而言论不自由,文网森严,会逼着作家另辟蹊径曲折巧妙地发表思想和见解,这对文艺创作的提高大有帮助。(3分)(要有观点与分析) 25. 答:因为作者认为,文学中最高尚的(如老子、孔子等)和最下流的(如民间歌谣、苏州船户曲等)是人类思想和生命之渊源处,是最初最直接的灵感,原汁原味的精华;而大多数的著书都是由最下流的或最高尚的剽窃抄袭而来,失去真实性和生命力,苍白可憎。(每点2分,表达严密一分) 26.答:(1)在创作风格上:林语堂先生初期的文学创作显得直白没有什么内容;后来,在反动政府的文网统治下,创作风格转向含蓄,机智,嬉笑讽刺别有情趣,被人称之为“讽刺文学”。 (2)在创作内容上,林先生有两个鲜明特色:一是学贯中西,顺手拈来皆入文;一是文学和哲学互相渗透,相得益彰。 (3)在阅读习惯上,林先生喜欢追根穷源,走近生命和思想的本源,自主发掘。 (4)此外,林先生主张用心阅读,精读,走近创作者的心灵家园,与创作者心灵相通。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表述题,以上只列出要点,学生酌情表达,酌情给分。共6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