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扫石而坐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弃甲曳兵而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 其孰能讥之乎 今君与廉颇同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分) (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分) (3)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 竹 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填空。(6分) ⑴《氓》多处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寓言、借物言情,其中“桑之未落, ”, “桑之落矣, ”两句,借叶子由鲜嫩而至枯黄的景物变化表现出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 ⑵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 》 。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的时代风格,开创了被后世誉为“_____________”的优良传统。 ⑶苏洵的《六国论》在论说过程中善于借助贴切的比喻,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和活泼的意趣。例如,“呜呼!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谢 云 ①当我在沉闷的钟声里醒来,漫不经心地推开那扇因经年的岁月而变得滞重喑哑的房门,看见天井里那株矮小的迎春,在寒凉的淡雾中绽出一星浅黄的花朵时,心里仿佛被什么细小的东西猛叮了一下。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和颤栗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冷冽透骨的空气。 ②我知道,春天来了。春天真正地来了。这来到我天井中的第一朵鲜花,以其淡雅的馨香和宁静的妩媚,默默地告诉了我这一消息。春天来了,天空将又一次飘满缤纷的风筝和鸟鸣;春天来了,大地将因此又一次盛满绿草和歌声。 ③而我知道,每一年的春天,是必得要穿过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世界,抵达生命的内心,就像我们的青春,是必得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那么,这朵尚未完全乍开的拘谨的小花,这束在清晨的凉风中闪烁摇曳的微光,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泥泞和坎坷,怎样的风霜雨雪,才抵达我这简朴的天井里的呢? ④记得前些天,在火炉边计算着春来的日子时,窗外还涌动着阴森的寒流。记得昨夜的梦中,还有不断的风雪将我一次次喊醒。而更远的一些时候,当我看到这些在漫天风雪中瑟瑟颤抖的纤细枝条时,还曾情不自禁地为它们那美好而脆弱的生命担心不已。然而现在,春天却如此真实地到来了。这朵鲜花,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了。 ⑤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感动的变更啊! ⑥面对着那带露浅笑的小巧面孔,我不禁想起不算太长的生命旅程中,经历的一次次艰辛和喜悦——那声在雪地深处响起的微弱而真切的轻声呼唤,那双在我快要绝望地放弃时伸来的援助之手,那盏在我只想躺在地上,不愿再起来行走时燃旺的温暖明灯……这样简单而真实的关爱,这些微弱而深刻的光芒,曾像这朵首先来到春天的鲜花一样,激励着我再一次奋然前进。对于我们平凡而卑微的生命来说,这,该是多么令人欣悦、感恩的幸福啊! ⑦又想起去年夏天,在涪江边散步时的情形,流经我身边的这条著名河流,其实还算不上什么壮阔,也许,只有在它历尽千辛万苦,抵达遥远的嘉陵江,并汇入长江后,才会令人想起诸如伟大、雄浑之类的赞美言辞。但我知道,我清楚地知道,在更为遥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它的源头,那叫雪宝顶的冰峰间,它又是怎样一点一滴地聚敛着微弱的生命。就像我知道,这来到春天的第一朵鲜花,在开放出令人兴奋的绚丽光彩前,它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和血泪艰辛。 ⑧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也许正因为那苦痛和艰辛,那博大,那辉煌,才更令人敬慕、向往、尊崇。就像我们的生命,是必得要经历漫长的跋涉和坎坷,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顶。而那峰顶,也只有经过期待和失望的磨砺,才会更加美丽迷人。 16. “春天的第一朵鲜花”为什么使作者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和颤栗”? (4分) 17.“这朵鲜花,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了”的含意是什么?(4分) 18. 文章的题目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作者在第六、七两段却不惜用大量笔墨来写记忆中的另一些事情,请分析这样写会产生怎样的效果。(6分) 19. 本文作者借“春天的第一朵鲜花”要告诉我们的哲理是什么?(4分) 六、(12分) 20.把下面关于“科学发展观”概述的长单句改为三个短句。(4分) 科学发展观是在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前提下,按照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4分) 我常想,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肯定有其合理性, 正如《五人墓碑记》中提到的许多读书人,在阉党高压下不照样易志变节?而五人 “素不闻诗书之训”,不照样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我认为我们青年人 要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但更要学会做人。 我写下了不足为外人道的《自诫书》:正直善良,温和谦逊,以为立身之本;自强不息,即使是最飘渺的梦想,也绝不放弃…… 22.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我国使用普通话情况的两个特点。(4分) 国家语委近日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民众中没上过小学的有0.36%的人会使用普通话,上过小学的有4.69%的人会使用,上过初中的有56%的人会使用,上过高中的有75.76%的人会使用,上过大专的有86.77%的人会使用。普通话在城市里已成为校园语言,城市教师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90%。在农村地区普通话也基本用作教学语言,农村教师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60%。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现实生活中,但现实生活往往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于是,我们又都生活在一定的理想生活中。这种理想的生活因人而异,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使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我们感到生活的美好。这种向往,也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之一。那么,你的生活中有怎样的缺憾?因而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呢? 请以“我向往这样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高二语文月考答案 1.D 2.C 3.B(A“等闲视之”往往与否定连用;C“春秋鼎盛”指正当壮年,不能与“时代”连用;D“黄发垂髫”指老人与儿童) 4.D(A项句式杂糅,可以去掉“也去一显身手”。B项主客倒置,改为“对于我们来说,‘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C项“中华传统美德”和“儒家经典伦理”是种属关系,不能并列。) 5.D(A将第二个引号移到“节拍”后面逗号;B将第三个顿号改为逗号;C省略号与“等”重复,将“等”去掉。) 6.A(有的音盲不是失歌症患者) 7.D(此项不是珀利兹研究小组的发现) 8.B(A此前已有文献对失歌症进行描述;C原文是“有的”失歌症患者有此现象;D原文是说在珀利兹的推测成立的前提下才有此结论。) 9.C(A项关于人们出现失歌症症状与大脑某个部分发育不全的关系是珀利兹的推测,也就无法推出失歌症对听力、智力有无影响;B项前后无因果关系;D项推断过于绝对) 10.B“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 11.C (C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A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饰关系。B项中“焉”,第一个是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那里;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D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第二个是连词,和。这个选项值得推敲。) 12.C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13.略 14.(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1分),用白描的手法(1分)通过“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分)。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2分)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2分) 16.①矮小、脆弱的小花,报告了春天的到来;②小花经历了痛苦与艰辛;③小花激励作者奋然前进。(每小点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 17.如此脆弱(或平凡卑微)的生命却能坚强结实地挺过无数痛苦和艰辛到达春天,花儿创造的博大的辉煌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脆弱,1分;经过痛苦、艰辛,1分;博大的辉煌,1分;震撼了我的心灵,1分。意思贴近可酌情给分) 18.运用联想,使文章内容丰富,使“春天的第一朵鲜花”的形象更鲜明,强调了作者的感受和感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手法1分;内容丰富,1分;形象鲜明,1分;强调感受和感悟,1分;突出主旨,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意思对即可(4分) 20 -23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