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影响。 (9)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而挖葑泥筑堤是他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10)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11)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 (12)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13)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14)你撑开一把丝绸做的雨伞,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19、第(5)段画线句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20、说“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是因为 (3分)。 21、上文在表达上使用了第二人称“你”。你认为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苏堤的南端有一座苏东坡纪念馆,人们在参观中不仅能读到苏轼的经典诗词,还能了解到他在当太守时的功绩。假如你就是一名参观者,你会在纪念馆的留言薄上写下怎样的感言?(4分)六.(7分) 23.在横线处填入短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保护动物,已不是人们陌生的话题。人类的发展,也早已达到可以把其它动物玩弄于掌中并主宰它们的命运的程度,但当 、 、 、 的时候,人类真正考虑过动物和人在生命意义上的平等吗? ①老虎服服帖帖在舞台上表演 ②用于实验的动物为科学献身 ③兔子小鸡成为孩子们的玩物 ④耕作的动物在田间地头劳作 A.④①②③ B.③①④② 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 24.下面是上个世界一家五代人的姓名,请参照第一代示例,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后四代各自命名的用意,并概括它们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5分)示例:曾祖父一代(世纪初):李守仁、李守义、李守信用意:对传统道德价值的信奉和坚守。 (1)祖父一代(二三十年代):李有金、李有银、李有财 用意: (2)父亲一代(四五十年代):李翻身、李解放、李建国 用意: (3)儿女一代(六七十年代):李运动、李文革、李红卫 用意: (4)孙子孙女一代(八九十年代):李约翰、李安娜、李丽莎 用意: (5)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七. 25.作文(60分)请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⑤不少于800字。 南江中学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一.1 C 2.C 3. D 4. B 5. B 6. D 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A.莘莘:众多的样子;莘莘学子即众多的学生。B. 趋之若鹜:趋,快走;鹜:野鸭。象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含贬义。C. 酒囊饭袋:囊,口袋。只会吃喝,不会做事。讥讽无能的人。) 7. A (B有歧义 。 C词序错误,“最伟大的”应该放在“人类建筑史上”的后面。 D句式杂糅。) 8.B(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二. 9. C(“药用”口香糖,是在咀嚼口香糖的过程中,让口香糖中加入的药用成分慢慢释放出来)10. C (A.“口香糖最大的作用”文中无此说法。B. “现代口香糖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 30-40年代”。而非“托马斯·亚当斯和他的儿子在19世纪 30-40年代发明的”。D. 其奥秘在于基质中加入了一种新型聚合物,给本不溶于水的胶质穿上一件“亲水”的外衣,让它易溶于水,)三.11. A 12. B 13.B宗:归顺 14.A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至于;比得上。C再说;尚且。D指示代词,哪个;表反问语气15.A“含蓄地批判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进世行为”错误。作者对他们是赞扬的态度。 四.16.(1)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以”1分 , “盖”1分,大意1分)(2)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够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3)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 17.①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②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18.1.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3. 李牧连却之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5.明月半墙 珊珊可爱 19、(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细致地描摹出苏堤春晓的动人景致;引出下文苏轼的千古绝唱。(3分) 20、挖葑泥解决了西湖的淤塞的问题;而用葑泥筑长堤则又解决了西湖上往来不便的问题;长堤上的六桥九亭、杂植的芙蓉和杨柳,为西湖增添了一道美景。(3分)21、用第二人称“你”以对话的口吻行文,拉近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苏轼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真的在苏堤邂逅苏轼;使叙述和抒情更加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3分) 22、感言内容:对苏轼的评价:或联系现实、联系自我,表达最深的感触。形式:语言简洁明了。(4分:内容3分,形式l分) 23 B(解题的关键是“玩弄于掌中并主宰它们命运的过程”,①句和③句的句式基本相同,且③句比①句的程度浅。②④句从句式看应放在一起,②句的程度比④句深) .24. (1)对财富的向往和追求;(2)对新中国、新时代的赞美和热爱;(3)对政治运动的追随和狂热;(4)对外来文化的仰慕和偏爱;(5)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意思大致正确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时代的特点,另外名字的特征,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述。(前四点3分,写对3点即给分;第5点1分) 失分原因可能是看不懂题意,或者不能用准确地语言表述。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够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抚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的山啊.采摘那里的饭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 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这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灾祸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