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高二语文上册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高二语文上册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Ⅰ卷48分,Ⅱ卷102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每题3分,共27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执拗(ào) 朱拓(tà) 间(jiān)或 窈(yǎo)陷 B、倒涎(xián) 剽(piāo)悍 岑(cén)寂 褒(bǎo)贬 矫(jiāo)揉造作 C窸窣(shū) 蚩(chī)尤 剔(tì)除 铜臭(xìu) 汗涔涔(cén) D.红缯(zēng) 丰腴(yú) 脊(jǐ)背 晕(yùn)车 否(pǐ)极泰来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峥嵘而崔嵬 转轴拨弦 呕哑嘲哳 陷阱 捉襟见肘 B、 脍炙人口 美轮美奂 不落窠臼 悬崖绝壁 畸形丑陋 C、兵马佣 风云变幻 名副其实 殉私枉法 打盹 滞留 D、语无伦次 面面相觑 诡异 藕断丝连 我行我素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准确一项是( ) A.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这样一来负数开平方的难题就迎刃而解。 B.当年他独闯上海,身无长物,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与吃苦精神创下了这份家业。 C、它是马群的灵魂,作为这群马的首领当之无愧,因为它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 D.你们几位的加入使我们的技术力量大为加强,我们正可以因人成事,干一番大事业。 4.下面各句中应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 一番,自会明白。 ② 惋惜的是,我的朋友的高尚 ,不能得到扎两只惊弓之鸟的理解,它们竟一去不返了。 ③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 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④ 不过,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因此神圣而不可 。 A 玩味 情谊 废旧 亵渎 B 玩索 情操 废弃 玷污 C 玩索 情谊 废弃 亵渎 D 玩味 情操 废旧 玷污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绿色通道》这套系列丛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面向高一年级的老师和学生。 B、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C、当今社会生活中,信用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短期行为,它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使企业难以正常地发展,对整个社会贻害无穷。 D、当克隆人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思考和广泛讨论,并尽快建立健全有关克隆人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的共识。 6.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因击沛公于坐,杀之(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臣请入,与之同命(7)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8)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9)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A.(1)(9)/(2)(10)/(3)(5)/(4)/(6)(7)(8) B.(1)(3)/(2)/(4)(5)/(7)(10)/(6)(8)(9) C.(1)(9)/(2)/ (3)(5)/(4)(6)(10)/(7)(8) D.(1)(3)/(2) (10)/(5)(8)/(4)(6)/(7)(9) 7.比较以下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也不同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B、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D、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9.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阿Q正传》等。
     B. 毛泽东同志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彭泽令。“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脱化而来的。
     C. 曹操,字孟德,即魏武帝,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三国诗人,亲身经历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充满了对这一动乱社会的反思,对建立社会的憧憬和热情,形成“慷慨而多气”的风格,后世文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他的《短歌行》同样表现这样的风格。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近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普通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此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人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其一,现代的形声字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汉代文献中比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文》有“经,织从丝也”。许慎所用的“从”字,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纬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衡丝也”。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串的经线,编联简策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串的纬线。据此,把横向编联简策的纽绳称作“纬绳”、“韦编”是理所当然的。其二,古代简书并不一定是用皮绳编缀的。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所用以编简扎为册者,多为丝纶,有时写作‘绳’,有时写作‘编’。荀勖《穆天子传》谓汲郡魏冢所出‘皆竹简素丝编’,《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简书,青丝编……’居延出土汉简册,则为麻绳。”毫无疑义,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出土简册,则木简仅见用麻绳。除“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10.作者认为《辞海》对“韦编三绝”的“韦”字解释有误,不能作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 A.把横向编联简策的组绳称作“纬绳”、“韦编”是理所当然的。 B.孔子读《易》,竟然多次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 C.既然“纵”字在汉代写作“从”,那么把“纬编”写作“韦编”是合理的。 D.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纬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 11.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尚未见到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解释为皮绳可能是错误的。 B.只有“韦编三绝”的“韦”是皮做的绳子,其余编联简册的“韦”都是“素丝编”和“青丝编”。 C .历史上未见到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解释为皮绳是错误的。D.“韦编三绝”的“韦”被解释为皮绳,只见于史书的记载,而尚未见到过用皮绳编联简册的实物。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韦”不作“熟牛皮”讲的一个原因是,“韦”应是“经纬”的“纬”的假借字。 B.作者除了援引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的论述,还考证了我国古代有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C.我国已出土的古代的竹简都是用“素丝编”或“青丝编”编联的,而编联木简则用麻绳。 D.简书的竹简是横排的,像织布吊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绳子是纵向的,像织布吊的纬线,所以把它称作“纬绳”或“韦编”。 1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句中的两个“汉人”指的是汉族人,因为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 B.“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句中的《易》指的是《周易》,春秋时期即已传世。 C.本文作者对“韦”字做出了新的解释,但这并没有改变成语“韦编三绝”的含义。 D.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人们借助汉字表意的特征,在文献考订中,常能有新的发现。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6题。(每题3分,共9分)张禹字伯达,赵国襄人也。禹性笃厚节俭。父卒,汲吏人赙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受。又以田宅推与伯父,身自寄止。永平八年,举孝廉,稍迁;建初中,拜扬州刺史。当过江行部,中土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涉。禹将度,吏固请不听。禹厉言曰:“子胥如有灵,知吾志在理察枉讼,岂危我哉?”遂鼓楫而过。历行郡邑,深幽之处莫不毕到,亲录囚徒,多所明举。吏民希见使者,人怀喜悦,美德怨恶,莫不自归焉。元和二年,转兖州刺史,亦有清平称。三年,迁下邳相。徐县北界有蒲阳坡,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孰田数百顷。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室庐相属,其下成市。后岁至垦千余顷,民用温给。功曹史戴闰,故太尉掾也,权动郡内。有小谴,禹令自致徐狱,然后正其法。自长史以下,莫不震肃。永元十五年,南巡祠园庙,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闻车驾当进幸江陵,以为不宜冒险远,驿马上谏。诏报曰:“祠谒既讫,当南礼大江,会得君奏,临汉回舆而旋。”及行还,禹特蒙赏赐。延平元年,迁为太傅,录尚书事。邓太后以殇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内,乃诏禹舍宫中。给帷帐床褥,太官朝夕进食,五日一归府。每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及安帝即位,数上疾乞身。永初元年,以定策功封安乡侯,食邑千二百户。五年,以阴阳不和策免。七年,卒于家。
     《后汉书•张禹传》 14.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吏固请不听 固:坚决 B、室庐相属 属:连接 C、有小谴,禹令自致徐狱 谴:罪过 D、乃诏禹舍宫中 舍:离开 1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禹有政绩的一组是( ) ①汲吏人赙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受 ②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孰田数百顷 ③及行还,禹特蒙赏赐 ④后岁至垦千余顷,民用温给 ⑤吏民希见使者,人怀喜悦 ⑥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禹为人忠厚,别人送来的为他父亲办丧事的财物,他一概不收;为了节约,他把田地房屋都给了他的伯父,自己寄居在伯父家里。 B、张禹当官为民,任扬州刺史时,亲自察验,纠正了许多冤案;担任下邳相时,兴修水利,开垦农田,老百姓能温饱自给。 C、永元十五年,皇上要南巡祭祀江陵的园庙,张禹认为皇上不应该冒险到太远的地方去,于是派驿使送去劝谏的奏章,皇上走到半路就回来了。 D、张禹深受邓太后器重,在朝中的地位超过了三公,因制定政策有功,被封为安乡侯,后又因身体不适,被免去了这一爵位。
     第Ⅱ卷(共102分) 四.(18分)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子胥如有灵,知吾志在理察枉讼,岂危我哉?(3分)译文: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分)译文: 1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19.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6分)
     ① 同是天涯沦落人,          ! ② 多情自古伤离别,         。 ③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 ④ 月明星稀,        。绕树三匝,         ?  ⑤          ,百年多病独登台。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15分)
     那 树 王鼎钧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⑤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贡。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它依然绿着。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60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到老树叹息,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哮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一个人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两个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汗水超过了预算数,有人怀疑已死未朽之木还能顽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选文有删改)
    20.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计程车司机和乘客的话语,十分清楚地表明,这棵大树已经成为历史车轮前进的障碍,它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再也没有人需要它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