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高二语文上册阶段性模块练习题一(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1)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3分)
    译文:
    (2)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3分)
    译文:
    (3)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3分)
    译文: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8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这首诗共四联,分两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分)
    答:第一层
    第二层
    (2)诗的第六句“孤帆天际看”,有人说是“羡他人之归帆”,有人说是“望来舟而不至”,你认为哪个说法更好,请说明。(4分)
    答: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16分)
    美意朦胧
    ①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欠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拷,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衰,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衰。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③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④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柞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朱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米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⑤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纪游。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晕,明月光,自发悲,斑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这一娇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⑥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在流去的许多好时光里,我想我的肩头和心中,已沐浴过无尽娇妍的万斛天光。
    (选自《语文教学辅导丛书》)
    20、应该怎样理解“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这句话?(4分)
    答:(1)“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
    (2)“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
    21、“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赚胧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台②③段分两点加以说明(4分)
    答: (1)
    (2)
    22、除了形式美与字面美外,第⑤段中作者还形象地赞美了唐诗的另外两个特点。(4分)
    它们是:(1) (2)
    2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答:【 】【 】
    A、这篇文章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作者浏览唐诗时获得的朦胧美。
    B、作者对于打破了韵律的诗篇加以肯定,而对近于桎桔的格律给以否定。
    C、对唐诗的广泛传播与流传,我国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功不可没。
    D、本文构思精巧,语言清新,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文学作品的朦胧美情有独钟。
    E、本文是一篇美学随笔,概括了唐诗具有“朦胧美”的共同特征。
    六、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0.5分,共16分)
    (1)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诗经•采薇》)
    (2)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
    (3))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小楼一夜听春雨,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歌作品,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古代生活。分为______,______ _______三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6)《孔雀东南飞》选自《_______》,原题为《_______》。这是我国保存最早的长篇_______诗。它与北朝的《_______》并称“乐府双璧”。
    (7)总角之宴,_____ __。_ ____,__ ____。
    (8)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__ _,__ _____。
    (9)故不积跬步, ; ,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10)出师未捷身先死, 。 (杜甫 《蜀相》)
    (11) ,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12)杜甫风格与李白迥异,他的许多佳句,都秉赋着一种扛鼎之力,气势惊人。像他那首《登高》,警语成林,落英缤纷,俯拾即是。“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诗人的视点,角度的变换,描绘了天上地下的秋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艰难苦恨繁双鬓,___________________。”全诗缘情绘景,以景寓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将其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13)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时令、月色,触景生情,伤心折肠,这是因果联想。
    答案
    1.B
    2.B(B项全读suì;A项前两个读fěi,后两个读fēi;C项第二、三个读hèng,其余读héng;D项两个操读音相同,并读cāo,躁读zào
    3.B(A.“角”应为“脚” C.“急”应为“疾” D.“攻”应为“弓”)
    4.D(A相一厢,采一彩;B唉一哀,哀一唉;C雀一鹊,俱一具)
    5.B(A项,“撕”一“厮”;C项,“查”一“察”:D项,“上”一“尚”)
    6.C(A毕其功于一役 B执迷不悟 D提炼)
    7.D(A将双引号内的句号去掉,在引号外,“说”的前面加逗号;B将句末问号改成句号;C将“并不出众”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
    8.D(A.“呼之欲出”形容人物画得逼真或描写得生动,好像一叫就会走出来 B.“一言九鼎”指说话份量重,能起决定作用 C.“罪不容诛”指杀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罪行。形容罪大恶极。D.“举重若轻”比喻事务虽繁难处理起来却显得并不费力。)
    9.A(B语序不当,关联词语“如果说”应放在“中国古老文明”前面;C成分残缺,应在“同行业”后面加上宾语中心词“空白”;D不合逻辑,即关联词语表示的逻辑关系同句子的逻辑关系不吻合,该句属于并列关系,应把“不但……而且”改为“既……又”)
    10.C(A.“背后”与“表现”主谓不搭配 B.关联词使用不当,“不仅仅是”应该与“而且是”照应 D.“网络音频”“视频点击”与“节节攀升”搭配不当)
    11.D(汉语“广为传播,‘热’遍全球”,只能说明外国人对汉语的兴趣和重视,不能说明“汉语是我们真正的根”。)
    12.B(本项不能说明汉语“语词破碎”与“万珠不复存”之间的内在联系。)
    13.A(B、汉语和英语并非此长彼消、相互对立的关系。重视母语并不意味着要抵制外语,按照文意,两者都要兼顾。C、“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说法绝对,推断无据。D、汉语“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原文无据,且说法错误。)
    14.A(致:此指景致、情态,名词。)
    15.C(都作特殊助词,相当于“……的情况”与上文构成“者”字结构。A.第一个“以”作连词,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为”,特别注意联系上一分句“目有时而不娱”理解:第二个“以”作介词,相当于“用,拿”。B.第一个“于”作介词,表时间,相当于“在”;第二个“于”作介词,表对象,相当于“对,向”。D.第一个“而”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却”,必须联系上一分句“种树之乐多端”理解;第二个“而”作连词,承接兼有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16.C(首先注意理解题干,“凡属鸣禽,皆当以予为知己”是说“鸣禽都应当把我当作它们的知己”,也就是说“我对鸣禽十分理解和体贴,即‘能识鸟之情’”,应该选出都能表明这一意思的一组句子;同时要注意是第二段的结论句,如能注意这一点,选出第二段里的句子就相当简单了。下列语句不合题干要求;A.第一句写夏天能时常听到蝉唱鸟鸣使人不感到寂寞;B.第一句指出人们都知道听鸟鸣最适宜的时间是清晨;D.第二句说“不漏月光”是树木的“无心之过”,不值得指责。)
    17.D(有两错:一是作者认为种树之“不便”不是由于“树木无心”,而是因为“人无心”,如果“种树之初”“留一线之余天”则可避免;二是并非着意体现为所谓“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辩证思考,百在于道出人得其“种树之乐”可以更多,因而闲笔不闲,耐人寻味。)
    18.(1)然而它单单宜在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而”表转折,“宜”是适宜的意思,“未之察”属宾语前置句。各1分。“而其独宜于晓之故”译为“然而唯独它适宜在早晨听赏的缘故”亦可,但“听赏”没有补出,要扣1分;“察”译为“仔细观察”“审察”亦可。句意不畅酌情扣分。)
    (2)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鸟儿没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使它的本领尽情表现出来。(“即”表假设,相当于“即命名”;“毕”是使动,译为“使……全部表现”;“能事”指“本领,能耐”。各1分,“毕其能事”译为“全部表现出它的本领”亦可,不扣分,句意不畅酌情扣分。)
    (3)留下一线闲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树木之间)出没,那么白天晚上都得到它的好处了。(“以”作目的连词,相当于“用以”;“月轮”指“明月”;“则”作连词,相当于“那么”。各1分。“月轮”译为“月亮”,“出没”当作偏义复词译为“出现”亦可,不扣分;但“出没”译为“升起”要扣1分,句意不畅酌情扣分。)
    19.(1)第一层:以典型秋景,写出早寒;
    第二层:写家乡遥远,思归心切,怀乡难眠。(每层2分,共4分)
    (2)答案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答“羡他人之归帆”好,可理解为远远看到一只船向自己家乡的方向驶去,相到别人可以回家去与亲人团聚,心生羡慕,而自己却依然飘泊异乡,更增怀乡之感。如说“望来舟而不至”好,则可理解为远望着一只船驶过,心中盼望它驶过来,带来自己的亲人,哪怕是家乡人捎来的亲人的一点信息也好。但那船只是从远处经过,并没到这里来,心中更涌起失望、怅惘与思念。如果说两种理解兼有也可,但要做两方面的说明。(4分)
    五、20.(1)他使唐诗的形式美达到了极致。(2分。意思答对即可)。
    (2)他的诗成了后人写诗的金科玉律(或:他在律诗上的成就限制了后人的创造)(2分。意思答对即可。)
    21.(1)唐诗因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失去了创造活力(2分。意思答对即可。)(2)因谋篇之难能而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篇,而且佳篇少于佳作。(2分。意思答对即可。)
    22、(1)意境美(形象、意象的朦胧美)(2)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4分。每个特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3.A D(B作者并未否定格律 C唐诗的传播与流传与书法艺术无关 E不是唐诗的“共同”特点)(答对1项给2分。
    六、(1)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2)知我者谓我心忧 (3)天生我材必有用(4)深巷明朝卖杏花(5)风、雅、颂;赋、比、兴(6)《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叙事诗 《木兰辞》(7)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8)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9)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10))长使英雄泪满襟(11)学然后知不足 (12)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13)落霞与孤鹜齐飞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露从今夜白
    附:文言文译文:
    柳树贵在柳枝下垂,柳枝不下垂就宁可没有柳树。柳枝贵在长,柳枝不长就没有袅娜的景致,只是下垂没有什么益处。这种树是招纳蝉的处所,各种鸟也往往栖息在上面。漫长的夏天不让人感到寂寞,能时时听到虫唱鸟鸣,这树都有功劳,而高高的柳树是功劳最大的。总之种树不只是让眼睛娱乐,还能使耳朵愉悦。眼睛有时却不能娱乐,因为人躺在卧榻上;耳朵就没有什么时候不愉悦。
    鸟鸣中最可爱的,不在于人坐着的时候,却偏在于人睡着的时候。鸟音适宜在早晨听赏,人们都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正是它单单适宜于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鸟儿防备射猎,没有哪个时候不是这样。过了卯时到辰时之后,人们都起床了,人们起了床而鸟就不能自在安宁了。忧虑担心的念头一萌生,虽然想要鸣叫却不能,鸣叫起来也一定没有动听的声音,这是它(听赏鸟鸣)不适宜在白天的原因。早上人们却都没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鸟儿没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尽情表现它(善于鸣唱)的本领。况且舌头憋了一夜,心里痒痒的只想一展唱技,到这时都想摆弄歌喉了,所说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情况就是这样,这是它(听赏鸟鸣)适宜在早晨的原因。庄子不是鱼,能知道鱼儿的快乐;笠翁不是鸟,能懂得鸟儿的心情。凡属是啼鸟鸣禽,都应当把我当作它们知己呀。
    种树的乐趣有多种,但是它对于高雅的人不便的情况也有一个:枝叶繁茂,不透月光。阻隔着月亮而不使人看到的情况,这是它无意而造成的过错,不值得责备它。然而不是树木无心,而是人无心罢了。假使在种植树木的当初,预防到这一点,留下一线闲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树木之间)出没,那么白天晚上都得到它的好处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