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6、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4分) (1)□□ (2)□□ 17、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18、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二)实用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1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9、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请简要说明。(4分) 20、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5分) 21、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要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6分)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 22、“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请阅读下列语段,将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6分)(安徽19) (1)一位不知名的画家向著名画家门采尔诉苦说:“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要一天工夫,而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呢?”门采尔很严肃地说:“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 门采尔的言外之意是: (2)钢琴之王李斯特到克里姆林宫去演奏。演奏开始了,沙皇还在和别人说话。于是,李斯特停止了演奏。沙皇问他为什么演奏了,李斯特欠了欠身子说:“陛下说话,我理应恭听。” 李斯特的言外之意是: 23、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浪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例子。(6分)(四川19)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六、作文。本大题1小题,60分。 24、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了一项主题为“你正在为什么而奋斗”的在线调查,9844名参与者中,84.3%的人确认自己“正在奋斗”。而人们眼中的奋斗目标排行榜比较靠前的依次为“房子和车子(53.5%)”、“更理想的生活(44.0%)”、“成为有钱人(43.70%)”、“找个好工作(23.9%)”这些贴近自我的现实目标。调查同时显示,年轻人的奋斗目标正在变得多元化,有1268名青年把“人更平等,社会更和谐”、763人把“帮助弱势群体”、715名青年把“国家更富强”明确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调查中,尽管高达69.7%的青年人认为“自己压力比父辈更大”,71.9%的青年依然确认,自己的梦想还在。 请以“我正在为 而奋斗”为题,以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认识为内容范围,自选立意,自拟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语言基础。(12分) 1、C。(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和现代汉字字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A项“难以起齿”应为“难以启齿”,“自诩”中的“诩”应读“xǔ”;B项“钩玄题要”应为“钩玄提要”,“豢养”中的“豢”应读“huàn”;D项“幅射”应为“辐射”,“赋于重任”应为“赋予重任”。 2、B。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口耳相传”是口说耳听往下传授的意思,不合语境。 3、C。本题考查语句衔接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第一空不易选出,可先看后两空。“氛围”和“气氛”意思相近,但前者常跟“环境”搭配。“一举两得”意为: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收获。“两全其美”的意思是: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很好。根据句子语境,应选“一举两得”。 4、C。(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A项成分残缺兼结构混乱。“再现”后缺宾语,可添加“的场景”或“的场面”。前后句主语不一致。B项搭配不当。“做出”应同“事情”搭配。D项主语暗换兼表意不明。“活动”不能“筹集善款”。“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有歧义。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5、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C项中的“贿”字应当是“财物”“财货”的意思。在必修1第14课《诗经》两首《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学过这个意思。 6、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的活用,能力层级为B级。题中“郑人病之”中的“病”字是名词意动用法,直译为“以……为病”,意译为“担心、忧虑”。B项出自《论语•卫灵公》。A项出自初中课文《扁鹊见蔡桓公》,句中的“病”为动词,意为“生病、有病”。C项出处同前,句中的“病”为名词,意为“疾病”。D项出自初中课文《捕蛇者说》,句中的“病”为形容词,意为“困苦、(处境)困窘”。 7、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中的⑧是说明令名与品德之间的关系,不能表现子产治国以德。B项中的⑤说的是如何爱人,不能表现子产以民为本的品质。D项中的⑦强调治国应因势利导,不能表现治国以德。 8、A。本题考查理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中“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说法有误,结合原文中“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可知,民众的批评指责只是作为调整政策的参考而并非施政的依据。 9、(1)(自编)(3分)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每错一处、多一处、漏一处即扣0.3分,扣完为止。答案: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2)(自编)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①(4分)他们/民众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百姓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些人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善”、“恶”、“是”、“若……何”各占一分,句子通顺一分) ②(3分)您喜欢一个人,却只是伤害他罢了,这样谁还敢向您祈求怜爱啊?(“其”、“于子求爱”状语后置各占一分,句子通顺一分) 10、(1)“连云松竹”,是欣赏大自然美景,写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分肉送酒,梨枣丰收”,写物质上的满足。(2)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11、(6分)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级。每错一字,该空不得分;书写潦草者,一律扣分。 ⑴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⑵茕茕独立,形影相吊;⑶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必考阅读。(16分) 12、(3分)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B级。D(“但职业是人从事的,应该权衡变通才是最理想的”原文没有表达,属于无中生有,不正确) 13、(3分)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A(CBD三项的推断都脱离了原文的意思,属于任意推断而错误) 14、(5分)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刘翔的这番话击中了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里的“名利面前的职业软骨病”病根,是对全社会的“自我角色认知混乱”以公然的蔑视和沉重的鞭挞,给全社会上那些不把自己当自己、角色失范的人予以无情的嘲讽。(答对一点给两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接近即可) 17、(5分)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D级。 手法:(1)衬托/以动衬静/以景烘人;(2)远近高低结合,分层写景。 作用:(1)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2)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3)暗示人物的命运。 (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18、(6分)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D级。[来源:高考资源网] 形象:(1)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2)对人性美满怀敬意;(3)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每点1分) 作用:(1)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有真实感;(2)是贯穿全文的线索;(3)借“我”的感想揭示全文的主旨;(4)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来突出乌米的形象。(四选三,每点1分) (二)实用类。 19、(4分)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主张:(1)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 (2)重在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理念:学以致用。(1分) 20、(5分)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 特色:(1)以内政、外交、理财等文科专业为主;(2)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等附属学校。 目的:(1)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2)为培养新式人才打下扎实基础。(每点1分,全对给5分) 21、(6分)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F级。 (1)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办北洋大学堂、办南洋公学。 (2)教学思想先进:循序渐进、学以致用、重视基础。 (3)经济实力雄厚:控制许多大型企业,为兴学慷慨解囊。 (4)得李鸿章的培植:保举做高官,支持其办学。 学生答题时必须先表明态度,选择观点(1分),再引用原文相关词句分点论证(4分),最后进行总结(1分)。 五、语言表达。(12分) 22、(6分)本题考查口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为D级。 (1)①你在创作上花的工夫太少;②时间应放在创作上,而不应放在卖画上;③只有通过长期的认真创作才能出珍品。 (2)①您不注意听我演奏,这是对我的不尊重;②我为您演奏,您应该倾听;③当我演奏时,请您安静倾听。 (意思相近即可,每句3分) 23、(6分)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能力层级为E级。 从莎士比亚学得人文主义的理想,从哥白尼学得对真理的坚持 屈原《离骚》的爱国精神,托尔斯泰《复活》的宽容心胸 六、作文。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 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邑)。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子产说:“不行!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侨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委托书信给子西(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令:善,美),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士地四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栽培。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