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检测试试题 语文试题 一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文句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完全无误的一项【 】(3分) A.其疏数(shù)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shǔ) B.更(gèng)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将退休于颖水之,则更(gēng)号六一居士 C.轻鲦出水,白欧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D.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3分) A.学农基地,青山环抱着小的圆湖,湖水倒映着蓝天,真是巧夺天工,美丽极了。 B.学农其间,语文老师在那里一不做,二不休,每天只是编了编《学农简报》而已。 C.“穿衣戴帽”工程,虽然给行人带了许多不便,但大家不应妄自菲薄它。 D.平时留心生活,善于积累,坚持自由写作,那么,即使命题作文,也无须搜索枯肠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3分) A.八天国庆长假过去,一个票房新纪录诞生。 这一新纪录的领跑者,由明星扎堆献礼的《建国大业》和口碑极佳的《风声》。 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4.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3分) 【原文】: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 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迎接朝阳和大海。 ①几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A.③⑤①④② B.②③①⑤④ C.②④③⑤① D.③⑤①②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6小题。(9分)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选自《鸿门宴》) 5.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情 B.秦时与臣游 游:游学 C.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希望 D.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6.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原文】: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3分) 【翻译】: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分) 【翻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9分)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②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选自《六一居士传》) B.①若弗与,则请除之 ②此则人之变,而风何与焉(选自《黄州快哉亭记》) C.①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选自《诗经•氓》) D.②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②归而谋诸妇(选自《后赤壁赋》) 8.对原文内容概述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郑伯与共叔段都是姜氏所生,但因为难产,姜氏就讨厌大儿子而偏袒小儿子。 B.共叔段在母亲姜氏的怂恿下,篡夺王位的野心不断膨胀,最后,多行不义而自食恶果。 C.对与共叔段与姜氏的野心,郑国大夫祭仲与子封自以为比郑伯认识得更清。 D.郑伯一再容忍谦让是有苦衷的,毕竟是自己母亲和兄弟,因此,开始不忍轻易动武。 9.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原文】: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共6分。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作者早年曾热心功名仕途,但却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 (1)此诗的颔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作者的朋友郑谷读后,建议改为“一枝”,作者接受了这个建议,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试分析为什么“一枝”比“数枝”更好。 答: (2)诗人笔下的早梅是怎样的一种形象?诗人借早梅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9分) ⑴大行不顾细谨, 。如今人为刀俎, ,何辞为?(选自《鸿门宴》) ⑵今者项庄拔剑舞, 。 (选自《鸿门宴》) ⑶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独立 。(选自《陈情表》) ⑷夫夷以近 , 险以远,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选自《游褒禅山记》) ⑸ 亦欲以 ,通古今之变, 。(选自《报任安书》)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话语的私域和公域 徐贲 长期以来,在中国一直没有能够形成明确的、被公众社会普遍运用和遵守的公共说理话语(学术出版物中也许有一些例外)。这首先是因为,人们对公域和私域的话语未能予以清楚的区分。美国大学的说理写作课上一般会向学生特别强调这个区别。例如,学生在写论文时,从酝酿到成文一般会经过三个阶段。写作者开始是记下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往往是在brainstorming时与别人“聊”出来的),称作为“笔记”(notes)。“笔记”是写给自己看的,暂时不必考虑读者是谁、读者会有什么不同看法等等。“笔记”是一种私域的写作。一旦有了初步想法,接下来就是草稿,基本上还是写给自己看的,但行文的表述或结构要比笔记完整一些,它称作为“手记”(journal),因为大部分的随手作文与“日记”是类似性质的写作。第三阶段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论理之文” (essay),它是作者写给别人看的,所以必须考虑到别人需要什么论据,可能会有什么不同意见,如何才能有效说服他们,等等。这种私域和公域话语区别的意识需要不断地培养,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在中国,话语的私域和公域区别十分模糊不清,公域话语一直受到私域话语的不当影响,而私域话语的“我与我”关系则无法顺利转化为公域话语应该具有的“我与你”关系。例如,从1960年代起,各级学校教育都号召“学雷锋”,学习的远不只是做好人好事,而且更是雷锋式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最典型的文本就是《雷锋日记》。小、中学语文教科书里充满了与《雷锋日记》相似话语的文本,教师要求学生的是一种只讲“深刻理解”,不讲“说理评估”的阅读方式(其实许多教师自己也不知道还有“说理评估”这么回事)。 《雷锋日记》中的话是雷锋写给自己看的,是一种私域写作。雷锋说:“处处听党的话,坚决地、无条件地做党的驯服工具。”他省略的主语是“我”。无论雷锋对自己提什么要求,那都是他自己的事,“我与我”的话语是无需作公共说理的。但是,如果雷锋是对另外一个人说话,说“你”必须这样做,那就成为“我与你”的话语。这时候,他就必须给对方一些充分的理由。给予充分理由,那就是公共说理。 “学雷锋”是一种以非理性的话语机制为基础的行为模仿。它要求的是,雷锋怎么做,你也怎么做;雷锋怎么想,你也怎么想。除了“雷锋这么做”和“雷锋这么想”之外,你再不需要有其它理由,也再不能问“为什么”。长期用这样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来规范社会,必然会取消公共说理的作用,也必然会削弱公众的说理能力。 《雷锋日记》式的语言本身无所谓好或不好,雷锋只受过小学教育,能够写出这样的日记已经很不容易。他心地善良,对他的好人好事的动机不应该作犬儒主义的猜测。但是,把他日记语言拔高为公共说理,却是有害无益的。对《雷锋日记》很少有做“说理评估”的。例如,有人赞美雷锋语言善于“巧用比喻”、“对比套用”、“排比连用”,是青年人应该学习的语言榜样。雷锋说,“我懂得一朵花打扮不出春天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的道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赞美者评论道:“通俗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先进人物要带领大家一道进步的深刻道理。” 雷锋只是用了一个比喻,连理都还没说,哪里来什么“深刻道理”?如果硬要把雷锋的话解释为“说理”,那么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逻辑问题,那就是,并没有谁说过“一朵花可以打扮出春天”来啊。先提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错误想法”,然后把它驳倒,这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叫“稻草人战术”。 12~13题为选择题,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中。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6分) A.在中国,公共说理话语根本没有形成,因此,也无所谓被运用和遵守了。 B.人们不能清晰区分公域和私域是公共说理话语难以形成的重要原因。 C.美国大学生论文写作的三个阶段,本质是私域话语向公域话语转化的过程。 D.话语的私域和公域区别很模糊,公域话语一直不当影响到私域话语的。 E.私域话语体现的是“我与我”关系,而公域话语体现的“我与你”关系。 13.下列对《雷锋日记》的理解,不属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处处听党的话,坚决地、无条件地做党的驯服工具”是《雷锋日记》中的私域话语。 B.《雷锋日记》善于“巧用比喻”、“对比套用”、“排比连用”,是值得学习的语言榜样。 C.雷锋只受过小学教育,能写出这样的日记就很不错。但把它视为公域话语则有害无益。 D.对《雷锋日记》相似话语的文本,教师不应该只讲“深刻理解”,而不讲“说理评估” 14、根据文意,概括公域话语与私域话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分) 15、根据本文理论,谈谈自己写作“军训日记”或“学农日记”时存在的问题。(5分) 四、本大题有3小题,共15分。 苏小和访谈陈志武:金融让我们得自由 2009年11月 北京 苏小和:有一个朋友看了我写的一篇关于你的文章,来信说,陈志武在1980年代是标准的负笈美国的金融专业技术人士,如今变成了影响华语世界的公共知识分子,这是我们的福音。这样的评价让我很有触动。我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大学。你看清华大学这么多年过多地强调了工具理性,他们要求学生只有两条:听话,出活。而北京大学,虽然有胡适的传统,可是到今天,很多北大人似乎已经是空有情怀,在学以致用的路径上,北大似乎远远赶不上清华了。那么,当你的人生经历、价值体系和知识结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的时候,我当然很想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之后,你是怎样从完全的工具理性,过渡到今天对价值理性的全面思考的。或者说,在你的身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为什么会形成一种优美的结合,以至于现在很多大陆的读书人都把你当成了一个学人的范本。 陈志武: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主题:“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救中国人”。我之所以要强调“人”这个字,是因为过去这么多年,在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在思考国家的命运,“五四”如此,洋务运动是如此,都要以救中国作为最高使命。这是一个很宏大很抽象的概念。我想问,我们救了中国,到底最终是为了救谁?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命题,进入近代史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都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国家命题上,这必然忽略了个人价值的寻找。你知道的,为了国家,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个人可以被牺牲掉。强国运动,成为我们的终极关怀,而个人仅仅是一些工具,一些器皿,一些螺丝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