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请说说第二句中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请简析“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诗人是怎样借助“月”这个意象来表现其怀古幽情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月”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请另举一例运用了“月”这一意象的诗句,并简析该意象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37—41题(16分) 看 海 李 锐 ①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今年夏天总算是让她满意了。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满了水果、食品、罐装饮料, 装满了各色名牌或不那么名牌的服装和鞋袜,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一些出名或不那么出名的歌星,把“文革”歌曲搜出来在嗓子眼里推来揉去地揉搓着。于是不由得就想,装在这么一副行头里,看见的还是海吗?我有点替女儿遗憾。 ②久居闹市, 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口对面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有时为了躲开这个“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才带女儿进公园。这种时候游人寥寥,草木之间有种难得的沉静,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去,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情,或是什么突发的奇想。有时我们都停下来,都不说话。然后,我问她,你看藏经楼现在好看吗?暮色中的藏经楼抹去了鲜明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看,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藏经楼,她说傍晚的藏经楼很孤独。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③仔细回想起来,平生至今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 ④第一次是因为插队而来到吕梁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随便捡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是喧哗或是萧瑟,错杂缤纷。有许多次,只有独自一人呆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株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满心的孤独,如麻的惆怅,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极远的地方。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就觉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股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⑤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虽然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那次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的外面,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何处,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狰狞而又庄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赤地千里的河西走廊,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课堂;赤地千里的河西走廊,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⑥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终生泡在自然环境当中却终生麻木不觉;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然朝一片结了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却在刹那间了悟了宇宙。 ⑦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一份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的一个人和大海的相遇。 ⑧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3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认为在闹市有山有水有森林的公园,即使能在沉静时分令孩子投射情感,也难以让人获得关于自然的感悟,因为那毕竟不是真的大自然。 B.作者认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积淀中,先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以称作“人文景观”的宝贵财富,而我们却没能认识到它们真正的价值所在。 C.第④段中作者说“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一个“画”字赋予大自然寒暑易节的景象以艺术的气息,赞颂了自然的神奇创造力。 D.作者认为大自然是藐视人类的文明的,人类在自然面前会惊惧万分,俯首称臣,不得不接受自然的洗礼与教化,人类的语言在自然面前显得无力。 E.在海边被浪花打湿的是一群人,作者却说“女儿开始了她自己的一个人和大海的相遇”,是想强调与自然的沟通是依赖个体的独特体悟的,其他人无法代替。 38.在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替女儿遗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在第③段中,作者说自己“平生至今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作者与自然这两次相遇的感受有何异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在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与大自然的沟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怎样理解文章结尾作者所说的“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与惊喜”?(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jiè ) (jiè ) (sù ) (xuàn) (qù) 慰藉 押解 追溯 炫耀 面面相觑 (nǔ) (nì) (xiè) (cǔn) (yè) 弓弩 昵称 机械 忖量 摇曳生姿 2. yùn gài chěng yán huà (孕)育 气( 概 ) 驰( 骋 ) 屋( 檐 ) 出神入( 化 ) huì jì nì cāng huàn 污( 秽 ) 社( 稷 ) 油( 腻 ) ( 沧 )桑 变( 幻 )无常 3.C 4.B(苏轼是北宋人) 5.D 6.C(A.埋[mán]怨,潜[qián]力;B.绯[fēi]闻,断井残垣[yuán];D.缱绻[qiǎn quǎn],顷刻[qǐng]) 7.(1)B(不顺) (2)A(充当) 8.(1)A (2)B 9.B 10.C 11.返景入深林 12.无边落木萧萧下 13.迷花倚石忽已暝 1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5.别有幽愁暗恨生 16. 一尊还酹江月 17.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18.满城春色宫墙柳 19.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20.郁孤台下清江水 21.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5.B数:列举 26.例句:覆盖;A. 表示被动:叫,让;B.覆盖;C.遭受;D.披散,披着; 27.C,解析:两个“因”是“于是”;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是是介词“用”。 28.C,解析:亡:逃跑。主:公主,谢:谢罪 29.C,解析:威:威力。令:县令。 30.D,解析:公主说的话是激怒皇帝制服这个小县令。 31.庆历中/滕子京谪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政成/重修岳阳楼/属范文正公为记/词极清丽/苏子美书石/邵餗篆额/亦皆一时精笔/世谓之四绝云。 32.“碧云天,黄花地”,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比司马青衫更湿”,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是宋代词人柳永【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 33.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34.拟人;将潮水拟人化,描绘出潮水多少年来不断拍打着渐成残垣的空落的城池的情境,营造出凄凉萧瑟的意境。 35.用“旧时”一词写出“月”的亘古不变,而人世间却人世变幻,用“月”的永恒反衬出历史流转,人生短暂,表现出物是人非的慨叹。 36.略。 现代文阅读 37.BD(B作者认为人类缺少的是对自然的感悟,不是对人文景观的了解。D无言的大自然不会藐视人类,是人类在自然面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38.因为女儿的看海之旅充满物质与喧嚣,更像是玩乐与消遣,(1分)在这种情形下难以充分地感受自然,与自然沟通。(1分)这是在闹市中生活的现代人生命中的一种缺失,(1分)因此作者替女儿感到遗憾。 39.相同点:都感到了自然的浩瀚无边与伟大。(1分)不同是:第一次感到了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融为一体,心胸变得阔达。(2分)第二次则被自然的伟大所震撼,认识到人类的渺小与局限。(2分) 40.因为与大自然相遇的机会可能对很多人来说都会有,但与自然的沟通则需要内心的感悟,需要灵魂的参与。(可遇1分,不可求1分) 41.强调大自然会带给人无尽的震撼和感悟。作文推荐 行走 我在走上坡路,父亲在走下坡路。 ——题记 前几天,无意中翻出一张父亲年青时候的照片,我只能用“雄姿英发”来形容。照片中的父亲有着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和一张青春富有活力的面孔,他正在飞身扑出对方射来的球,矫健的身姿高高跃起。我看了一眼坐在身旁的父亲,头发比原来少了很多,而且已是黑白相间。抬头纹和鱼尾纹宣告着他的青春的一去不复返,啤酒肚也明示着父亲已步入中年。 “哎呀,你看看我这十多年前,多潇洒呀!”父亲向我炫耀,“可这一晃儿,十多年就这么走过来了。”是啊,十多年,走过来了。 记得父亲曾经对我说:“刚生你的时候呀,就想:这孩子什么时候能叫‘爸爸’呀。后来连《三字经》都背下来的时候就想:我闺女什么时候就该上学了。再后来考上一个好高中,我现在就想:闺女什么时候上大学啊,什么时候就该工作了,然后就离嫁人不远了。想着想着,我也该老了。” 老了?老了。走着走着,父亲就老了。 小时候那《三字经》不是父亲教我背的吗?怎么十年过去,我还记得,父亲却只能想起来一两句呢?小时候总跟父亲去跑步,总是我跑一圈,他跑两圈。现在怎么反过来了呢?小时候总是父亲叫我起床,现在赖床让我叫的怎么是他了呢? 走着走着,我长大了,父亲却老了。 在时间中行走,只能向前,不能后退,我多么想让父亲继续年轻,可他无法停止向前的步伐。 在时间中行走,从我出生的时刻开始,我的轨迹是单调增,父亲则是单调减,操劳的减。 在时间中行走,我同父亲都在前进,我走向人生的辉煌时刻,而父亲却走向衰老。 记得背政治的时候提到了共产主义,父亲一脸骄傲说:“你现在在我这儿过的就是共产主义,要什么就拿,而且已经过了十五年。” 是啊,在父亲的宠爱和保护以及帮助之下,我已经走了十五年了,父亲也已经付出了十五年了。我在被爱中行走,走得很快。 但我坚信,再走几年,形势就该大变了。几年后我会搀着父亲,一起走,慢慢走,幸福地走。 [评语]“走着走着,我长大了,父亲却老了。”平白如话,却又是那么深沉震撼。简简单单的对比之中,流露出的是难以言喻的情感。父亲在我的成长中衰老,话语中难掩无奈的悲凉,然而“几年后我会搀着父亲,一起走,慢慢走,幸福地走”一句话又让幸福感陡然而起,我们仿佛看到成长起来的孩子成了老去父母的依靠,爱意就这样平静的承续下去了。深刻的思考往往不是用华丽的词藻堆砌出来的,而是藏在对生活细节真切的体会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