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小说对玛洛比遭遇车祸的情节没有按时间顺序来写,而是用补写的方法来写,这样就在前面设置了悬念,以便为后文给读者造成强烈心理震撼而蓄势。 E.小说也略写了一些次要人物,比如,阿尔琼的女儿,沙姆,以及阿尔琼的其他朋友。这些人物如果不写,对小说的情节和主题都没有丝毫影响。 (2)小说第四段,妻子玛洛比“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这句话是一个细节描写,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这句话的作用。(6分) (3)小说倒数第三段,作者设计了“我要你的心”这句话,它在全文中有何妙处?请分析。(6分) (4)丈夫无意中移植了妻子的心脏,是巧合也不是巧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各写出两点偶然性与必然性。(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荇xìng 胡诌zōu 匪夷所思fěi 愀然不乐qiǎo B.缟素gǎo 桡骨yáo 阆苑仙葩láng 莺啼鸟啭zhuàn C.爱憎zēng 龃龉 jú 咬文嚼字jiáo 混沌未开hùn D.褫夺chǐ 龌龊 chuò 赠绢之礼 juàn 亟来问讯 qì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有关中美汇率纷争可能升级甚至引发激烈贸易摩擦的担忧,美国财政部长并不以为意,他表示不担心美中会发生贸易战。 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事久假不归的,应教育说服本人返回原单位工作;说服无效,仍坚持离职的,原单位可按自动离职处理。 C.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干部与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切不可胶柱鼓瑟,止步不前。 D. 位于市中心的金源大厦堪称本市的标志性建筑,35层的大楼气宇轩昂,巍然屹立,被人们称为“金融中心”。 1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报《没有苗圃的园丁》一文,报道了宁夏海原县一位代课教师每月只拿50元工资,在没有校舍的情况下挤出自家一间房坚持办学的感人事迹。 B.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早期及国家文物局近期分别主持的两项重大考古发现表明,永定河这条天然走廊是“古人类移动的路线”。 C.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D.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15.下列6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①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一生都经历着审美发展 ②相应于个体审美发展的阶段性,审美教育也具有阶段性 ③也就是说,审美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 ④然而,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在一生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⑤个体的审美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⑥所以,个体的审美发展也就呈现出阶段性。 A.⑤①③④②⑥ B.①⑤③②④⑥ C.⑤①③④⑥② D.①③⑤②④⑥ 16、一位心理学教授在课堂上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我们讨论谎言。关于谎言,我不想多讲,因为我已经在我的专著《谎言论》中详细作了阐述,只需要大家看一看就可以了。现在我想问的是,在座诸君有谁读过这本书?”学生们都举起了手,异口同声地说:“我读过!”教授笑了,因为《谎言论》的书稿昨天才刚送到出版社。 请你为这位教授设计几句话,既幽默,又能委婉地批评学生们是说谎的。(50字以内)(4分) 17.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奇妙的词语“倒错”现象,它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以调整词语内部相对稳定的结构为依托,通过改变词语原有的自然顺序,使词语在组合上出新出奇,从而在表达上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请仿照下面的两个例子,另写两组四字词语,并简要解释。(4分) 例1:屡战屡败(一蹶不振的精神状态)——屡败屡战(虽屡遭失败却从不气馁以至退缩的生命姿态) 例2:咫尺天涯(虽然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边一样)——天涯咫尺(虽然远在天涯,心却彼此相依) 仿写:(1) (2) 六、写作(60分) 17. 阅读下面一首散文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在茧中沉睡的时候,背上长出两片翅膀。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要飞翔,你们必须先结茧,结茧后必须得破茧!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请以“结茧•破茧”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科试卷 7.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1) 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17.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7.(1)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2)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3) 8.(5分)第一首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写思妇看到柔嫩的柳条、青青的桑叶,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丈夫,表现对丈夫深切的思念。第二首直抒胸臆,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直接诉说思妇对丈夫的关心怀念。 9.(6分)第一首:本诗表达了思妇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提笼忘采叶”既照应了前面“青青陌上桑”的景物描写,又紧承下句“昨夜梦渔阳”,点明因果关系。该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思妇刹那间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思妇对丈夫日思想、魂牵梦萦的一片深情。第二首:“一行书信千行泪”承接前句,写西风一起,念人伤怀,便想到给丈夫写信,同时又引出下面“寒到君边衣到无”的书信内容;运用了夸张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写尽了思妇内心的哀犯和忧思。(任选一首,从结构、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11.(1)答案 A E(答对一项得3分,全答对得5分) 解析 A.“他妻子捐献给他”,“捐献”的说法不妥;E.这些人物如果不写,对情节没有什么影响.但对小说的主题会有—定的影响。这些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有三点:①增强情节的真实感。②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饱满。③从侧面表现阿尔琼和玛洛比一家生活的幸福。反衬出玛洛比出车祸去世给阿尔琼造成的 痛苦和悲哀。 (2)答案 ①从内容来看,这句话表现了玛洛比对丈夫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相濡以沫的爱;(3分)②从结构来看,这句话为后文写阿尔琼有心脏病、需要作心脏移植手术的情节作了铺垫。(3分) (3)答案 ①这是阿尔琼向玛洛比求爱时说的,在当时表达了阿尔琼希望得到玛洛比真心的爱的心理。②如今,玛洛比的心脏已经移植进了阿尔琼的胸腔,“真正”得到了她的“心”,但她人已离去,令人不胜伤感。③这句话联结过去与现在,沟通了物质与情感,融合了虚与实.对表现中心主题涵蕴无穷,体现出小说高超的艺术技巧。(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 偶然性:①玛洛比在赶回家为丈夫过生日的路上出了车祸,这是偶然发生的意外事故。②阿尔琼移植的心脏碰巧是妻子的而不是别人的,这也是意想不到的。 必然性:①阿尔琼心脏有病.需要作心脏移植手术,而且已经等了两年,这就为后文作了铺垫,使他作心脏移植手术的情节成为必然。②第七段最后一句“很久以前,在一个要好的朋友因肾脏衰竭而死亡后,他和玛洛比就签约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也就为后文写玛洛比在出车祸后献出器官(心脏)的必然性埋下了伏笔。(每条2分) 12.D(A项诌-zhōu B项桡—ráo 阆—làng C项龃— jŭ) 13.C(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A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B久假不归:长久借去不归还。D器宇轩昂:形容人气度非凡) 14答:A。B项修饰不当,去掉“分别主持”;C句式杂糅,把“所决定的”去掉;D前后对应不当。 15.C(⑤是总说。③中的“一生”紧扣①句中“从出生到老死”,所以③在①后,④句中有“一生”,此句在③后,“所以”和“由于”照应,⑥句在④句后,②句有“相应于个体审美发展的阶段性”,因此应在⑥后。) 16.例:看来大家对谎言的理解和运用比我高明得多,我真不该昨天才把书稿送到出版社。 [解析]要求既有批评之意,又不直接指错,而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用意。 17.示例:(1)大材小用(才能很高却屈就于低下的职位)——小材大用(才能平平却备受器重、恩宠) (2)今非昔比(现在比过去好)——昔非今比(过去比现在好) (3)做而不说(默默无闻的实干作风)——说而不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方山子传》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方山子)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你)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肃然起敬,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如今多少日子过去了,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他)眉宇间显现,他怎么会(成为)一位蛰居山中的人了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无所贪求才会这样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