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完成17——18题。(6分) [中吕]普天乐 滕宾 ①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②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注:滕宾,主要活动于元武宗至大到英宗至治年间(1308—1323)。至大年间任翰休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弃家入天台为道士。“[中吕]普天乐”是滕宾写的系列失题小令,这是其中的第一、第三首。 17.填空:(2分) 这两首小令中的[中吕]是 ▲ ,第一首中“数枝红杏,闹出墙围”是从“ ▲ ”的名句化用而来。 18.这两首小令所描写的景物虽然不同,但抒发的情怀却是一致的,请结合原作简要分析。(4分) 答: ▲ (四)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完成19——20题。(6分)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9、根据以上文字,请归纳一下其中提倡的交友之道。(2分) ▲ 20、请就“朋友数,斯疏矣”一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 ▲ 三、敞开心灵的抒写(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站台”的解释是:“火车站内高于铁道路面的平台,供上下乘客及装卸货物使用。”站台上,人们聚散离合,出行归来。小小站台,演绎着人生的故事,寄寓着人生的感悟。 请以“站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主立意,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温州市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八校返校联考 高二语文答题卷 一、检阅自己的家底(选择题每小题2分,其余题目分值见题后,共计18分) 12345 6.写给“_________”: 写给“_________”: 7、(1)老者安之, ,少者怀之。(《论语》) (2)其身正,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3)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4)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师说)) (5)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6)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二、遨游阅读的天空(分为4个部分,共计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8分) 8.文章标题是“精神之树”,“精神之树”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 9.作者在文章第四段用比较多的笔墨描述了孔庙庭院中的古柏,结合全文来看,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10.文章倒数第三段说:“一座座林立的石碑后面,香火缭绕中,宏大的典礼下,虔诚的祈祷声里,究竟有几多的真诚呢?”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4分) 11.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们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12分) 12131415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奉命而出,终事而归,所得侈矣,况敢自以为廉乎!(2分) (2)明日,次其语,追而送之济水之上。(2分) (三)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完成17——18题。(6分) 17.填空:(2分) 这两首小令中的[中吕]是 ,第一首中“数枝红杏,闹出墙围”是从“ ”的名句化用而来。 18.这两首小令所描写的景物虽然不同,但抒发的情怀却是一致的,请结合原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四)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完成19——20题。(6分) 19、根据以上文字,请归纳一下其中提倡的交友之道。(2分) 20、请就“朋友数,斯疏矣”一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 八校联考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D (A.shěn B.wù C.piāo) 2. B(A 屠戮 几缕 C 幅员 因地制宜 D急功近利) 3. B(照应前文。先写树叶,再写花苞,然后概括春天大地的美丽,最后写感觉) 4. C(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 5. D(A.主谓搭配不当,“观望”不能“坚持”、“加入”,“从严”不能让购房者充满信心,应改为“观望的购房者”、“从严的政策”,关联词位置不对,“非但”调到“观望 12——16题为原创题。 12.正确答案为B。(A项“病”解释为“疲惫、精疲力尽”;C项“捐”解释为“舍弃” “捐”字的考察来源于成语细大不捐;D项“陟”初中学过,陟罚臧否: “陟”有奖励之义。但此处根据语境应解释为“登上”。) 13. 正确答案为C。(C项“之”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把”;第二个“以”为介词,译为“凭借”;B项第一个“焉”为代词,译为“他”,第二个“焉”为兼词,译为“于之”;D项第一个“而”为连词,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为连词,表修饰。 14.答案为C。(排除①⑥,①所列的行为是作者批判的对象,⑥只是作者学生的评价而已。) 15. 答案为B。(A项错在“以致怀疑作者表面拒绝别人礼物而暗地里却收受贿赂”,杜审言根本就没有怀疑作者的行为,只是对作者此言表示疑惑;C项“循孔氏之门墙而惴惴然”是作者自谦的言辞,他只怕自己做的和孔子要求的还相差太远;D项正是结尾一句“归而修业,亦务守其不可夺者已矣”一句,使得全文豁然开朗,原来他是现身说法,谆谆教诲学生。) 忘记了自己,我认为这样做不合适。”我说:“你以为我廉洁过分了吗?我其实是天下贪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