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战士这一提法可能过激了一点,但不用“战士”这一词仿佛又不能概括这一类文人的特点。这一类文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深切关注当世的社会生活,把文艺当作向黑暗挑战、明辨是非、捍卫真理的一种武器。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具有鲜明的立场和善恶观念。他们的文艺观点不仅反映在向那些他们认为是反动的、腐朽的、自私的、诡辩的文学思想作斗争的同时,也表现在与那些单纯“吟风弄月、无病呻吟、八股学究、痴人说梦”的纯文学以及那些“玄幻戏言、调笑逗乐、艳事性趣”类的媚俗文学的远离。李白所神往的学习的“蓬莱文章、建安风骨”,以及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就是反映了文学要有发扬正气、扬清涤浊、争辩是非、关注人民生活的境界和勇气。鲁迅先生是举世公认的“文化战士”的楷模。毛泽东更是一位高瞻远瞩、胸怀博大、善于明辨是非的“文化战士”的领袖。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痛打落水狗、解剖自我”等精神。毛泽东笔下的“白求恩精神、阶段分析、论持久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战争”等等这些思想成为警省世人、明辨是非、坚定信念的不灭的明灯和有力武器。永远给人们以启示和力量。如果说纯文人是在逃避现实,安于幻想,把理想和现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文化战士则是将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从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突破口和途径。哪怕理想与现实是多么的遥远,但也决不做逍遥的隐士,也不做屈服的奴隶。而是以“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以战士的斗争精神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他们认为真理永远是不会被磨灭的,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所以他们敢于斗争,坚持斗争,甘于奉献和牺牲。 媚俗文人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真正的文人,只能算是一个为了实现个人私利的投机分子或商人。媚俗文人以迎合所谓“大众”为文学路子,从而达到推销自己,获得名利的目的。他们的作品多数情况下是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主要是迎合那些思想尚未成熟的爱好新奇的年青人的口味。他们可以放弃立场,可以没有立场,所以他们会嘲笑那些热血文人。他们会说文学仅是游戏而已。他们以自己获得的名利为依据,以作品的销售量和点击率的虚高,反驳讽刺那些对他的作品进行批评的人。他们为了防止自己的作品遭到剖析和抨击,会运用这样那样的所谓流派、所谓手法、所谓主义等来解释有时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的某些作品。向世俗势力低头,这是媚俗文人的另一种表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媚俗文人可以是很优秀的投机分子,他们可以炮制出大量的混淆是非、为虎作伥、歌功颂德的作品来。从整体上来看,媚俗作品不注重作品的文学性。也不注重思想性。与其说是“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以文学面貌出现的“商品”,所以这类作品被“纯文人”和“文化战士”都拒之门外。它们只是作为世俗大众的“文化快餐”匆匆过场了事。 当然,人是复杂的,能动的。纯文人、文化战士、媚俗文人有时并没有截然的界线。一个文人有时可能表现为这种文人,有时也可能表现为另一种文人。作为热爱文学的人,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任何一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文人应该采取的态度。文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应该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和谐、平等、文明服务。实际上,当你的胸怀装下了万里江山,装下了地球甚至宇宙,装下了千千万万人的痛苦与快乐,你肯定也是一位充实的快乐的人。因为你再也不会被“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升官发财、自己的居于人下”等等这些庸俗痛苦的事情而委曲求全、疲于奔波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好了,无需多说,先人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 (选自网络文章《纯文人,文化战士,媚俗文人》,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人从自身的工作性质来说,属于思想领域的上层建筑范畴,因此他们的作品是人们常说的精神食粮。 B.作者认为文人根据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同和自身的主观倾向不同,可分为纯文人、文化战士、媚俗文人三种。 C.正是由于这些纯文人的存在,才有了人类社会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因而纯文人的创作是最有价值的创作。 D.文化战士这一类文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他们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斗争精神:与天斗、与地斗和与人斗。 E.媚俗文人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真正的文人,所以他们不需要有文学创作的能力与灵感。 F.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应该有创作的责任心和历史的责任感,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同命运。 13.下面哪一项不能作为文学创作的例证?(3分) A.于是便有了吟山歌水、风月无边的妙句佳文。 B.李白所神往的学习的“蓬莱文章、建安风骨”。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媚俗作品与其说是“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以文学面貌出现的“商品”。 14.文章结尾引用了多位名家的名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5.本文例举了三种文人的特征,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化战士和媚俗文人的特点。(4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江南蓑衣 胡明刚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革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说明】蓑衣:旧时的一种从事劳动和生活的雨具。 16.文章第②段写的景物有何特点?从全文看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7.从全文看,“江南蓑衣”有哪些值得作者怀念的地方?请分条概括。(5分) 18.文章的结尾说“来自江南的主人…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作为一个处于繁华红尘中的现代人。他失落了什么?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6分)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12分) 19.语文老师组织学生编辑一本供同学们阅读的校本文选。下列文章篇目按内容分成了两个单元,请你为两个单元各拟写一个标题。要求:两个标题字数相等,形式对仗;文字简明。(6分) 第一单元:《灯下白头人》《昨夜,慈母又入梦》《回家》《老屋》《游子吟》 第二单元:《收藏时光》《生活的脚步》《那银色的夜晚》《每年一度燕归来》《时间沉思录》 答:第一单元标题: 第二单元标题: 20.下面是<<南方周末>>推出的,不同时期公认的中国青年偶像标志性人物及其人生语录,阅读后将后面相关解说性文字补充完整,要求所补写的部分与前后词句连贯,衔接。(6分) (1)六七十年代(第一代): 标志性偶像 王进喜(工人)——我甘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雷 锋(士兵)——我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2)七八十年代(第二代): 标志性偶像 陈景润(数学家)——攀登科学高峰,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要克服所有的艰难险阻。 张海迪(残疾作家)——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 (3)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第三代): 标志性偶像 马 云(商人)——要赢得世界的尊重,就必须有社会责任感。 姚 明(球员)——把自己交给球队,把球队扛在肩上。 解说:回顾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以来青年偶像的变迁, 我们能够看到其中所折射的中国几代青年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 A 是那一代青年的主流价值;七八十年代的青年则突出地表现为面对困难的意志坚强坚定;上世纪末特别是新世纪以来, B 。而从职业特点的角度来看,第三代经济型娱乐型偶像与第一代生产型英雄型、第二代 C 明显不同,表明今天的青年观念更加开放,思想更加多元。 六、作文(60分) 21.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储蓄是人们理财的一种手段。将积攒的钱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必做的一件事。其实,需要储蓄的何止是金钱呢?人的一生都在储蓄。储蓄情感和经历,储蓄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等。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应该储蓄什么?为什么要储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回答。 请以“储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