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大附中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性考试 高中语文选修二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备课组 审核:王斌 A卷(50分) 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的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喟然(wèi) 揠苗(yà) 葛絺(chī) 强恕(qiáng) B.皋陶(yáo) 畏葸(xǐ) 数罟(cù) 舞雩(yú) C.蓍草(qí) 恣睢(suī) 禅让(chán) 畎亩(quǎn) D.巡狩(shòu) 省敛(shěng) 卜筮(zhì) 蹙頞(è) 2.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耰而不辍 楛耕伤稼 举直措枉 屈肱而枕 B.颠沛流离 不奋不启 举一返三 孳孳为善 C.啜菽饮水 法家拂士 道之斯行 不慊于心 D.音声相和 流连荒亡 钻之弥艰 杀身成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B.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非其鬼而祭之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D.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如其礼乐 4.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为己 学者:求学的人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偷: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 B.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阶:搭梯子 自矜者不长 长:成长 C.义之与比 比:比较、对比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盈:充满 D.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间:距离、差别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界:界限 5.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施施从外来,娇其妻妾 ②博我以文 ③常于几成而败之 ④刑于寡妻 ⑤礼人不答 ⑥贤者亦乐此乎 ⑦欲洁其身 ⑧浴乎沂,风乎舞雩 ⑨味无味 A.①②\⑤⑥⑦\③④⑧⑨ B.①②④⑤\⑥⑦\③⑧\⑨ C.①\②③⑦\④⑤⑧\⑥⑨ D.①⑧\②③\⑦\④⑤\⑥⑨ 6.下列各项中,对《复活》中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当聂赫留朵夫说:“不过,这些人确定一点罪也没有啊”,但副典狱长却说:“这些人吗,就算没有吧。不过老百姓都很坏。不严一点是不行的。有些家伙就是不顾死活,不能马虎对待。”(第一部51) B.早晨送过玛丝洛娃的老婆子叫克拉布列娃。这老婆子是铁路的道口工,因没举旗子出来接车,结果出了车祸,被判了三个月的徒刑。(第一部30) C.聂赫留朵夫把工地交给农民的方案跟管家说时,管家笑嘻嘻的,似乎这事他早就想过,现在听到这话很高兴。实际上他根本没听懂,他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人人都巴不得损人利己。(第二部6) D.在第一次相见时,聂赫留朵夫很心寒地看出来,卡秋莎以经不存在了,只剩下现在的玛丝洛娃,这使他又吃惊又害怕。(第一部44)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9分)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谤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①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注释:①宰我,孔子的弟子。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维其行 维:维护,保持 B.不自以为约 约:穷困,困窘 C.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 过:探望,拜访 D.吾罪几矣 几:(到了)极点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有幸见爱,无幸见恶 见行而从之者也 B.见君不见其从政者 不维其行,不识其过 C.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始吾望儒而贵之 D.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 非人不得其故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 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 C.晏子用孔子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回击孔子的讥讽,并因此非难儒生,显出晏子心胸不够宽广。 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2分) (一) 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2)不习乎?”(1.4)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7) 司马牛(3)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2.4)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传不习:传,chuán,旧注曰: “受之于师谓之传。”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3)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 10.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 B.曾子认为,作为君子每天应该反省自己是否尽力为他人谋事,对朋友是否诚实守信,是否温习名家著作。 C.孔子认为,见到贤者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不足。 D.孔子对心怀“”忧“惧”的司马牛说,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就可以成为一个君子。 11.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选段中强调的个人修养是“自省”,你认为这种方法对于放眼世界现代人有何启迪?(3分) (二) (万章)曰:“敢问荐之①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③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释】①之:指尧推荐舜这件事。 ②暴:公开介绍。 ③而:如果。 12.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得天下这件事此内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 B.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你伟大如尧。 C.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因为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 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13.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阐明的是什么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四、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11分) 14.子曰:“ ,非道弘人。”(《论语》)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论语》) 16.子曰:“无欲速,不见小利。 , 。”(《论语》) 17.民为贵, ,君为轻。(《孟子》) 1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孟子》) 1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 , 自矜者不长。(《有无相生》) 20.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有无相生》) B卷(100分) 五、把A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21.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译: 22.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 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