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谷这才恍然大悟,“不错,当作专题片的片头蛮抓人的。” 他忙让摄影师把这一幕给拍下来。“这人是谁啊?这么不要命。” “王仰止呀,大名人呢!” 陈谷大喜,别人踏破铁鞋无觅处,他却得来全不费工夫。这王仰止悬崖种树,绝对是个爆炸性新闻。 王仰止种完树,顺利落了地,却已经是气喘吁吁,陈谷忙让助手送上矿泉水,王仰止也不客气,一阵牛饮。陈谷伸出手,“王先生,我是省电视台的,想对你做个深度采访,还望王先生支持。” 王仰止站起身来,径自走向摄制车,“走吧。”说完,拉开车门,先坐了进去。陈谷可是一头雾水,问:“上哪?” “县城。作品都在工作室。” 车子停在城乡结合部一幢破旧的平房前,陈谷怎么也不敢相信大师的工作室会选在这样一个肮脏杂乱的地方,他怀疑着让摄影师开始拍摄。只见满院全是各式各样的树根,陈谷心中一喜,看来获奖的背后的确是艰辛的劳动啊!进屋一看,更是遍地人仰马翻砸着几十件面目全非的上过漆的根雕作品,让人眼花缭乱。陈谷更加激动,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不问世,艺术家是抱着向艺术颠峰冲刺的不灭信念,大家气度哪!他抹一下潮湿的眼角,问,“能否拍一下王先生的获奖作品。” 王仰止一指地上的根雕残片,“全在里头!奖杯在门后。”陈谷跨到门后一看,只见一堆琉璃碎片,依稀可辨鎏金的洋文。陈谷一下子惊呆了。 “奖金全买了树种,自罚种树三年。很抱歉,让你们失望了。”说完,抓起墙角一个挎包,做了个送客的动作。陈谷长叹一声,“为什么,这是为什么呢?” “你看完这封信也许都明白了。”王仰止递来一封信,陈谷接过来就迫不及待看起来: “仰止吾儿: 你出名了,上了电视上了报纸,风光是风光了,可你知道村里有多少人在骂你。白龙院里老祖宗传下的拴龙桩也让你挖去换奖了。那是咱白龙潭的根哪!那是保佑咱老百姓风调雨顺的神啊!这些年你迷上了根雕,可你祸害了多少树木,这是多大的罪过啊……” (选自《2006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20.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主人公王仰止的名字本身就含有一种寓意,他父亲取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在告诫他要树立德行。 B.“省电视台资深记者陈谷认为王仰止一定是回到了虞城”是小说的一大伏笔,小说的情节正是按照他的猜测发展下去。 C.“这里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的环境描写,为主人公生活的环境进行了点染,暗示的情节的必然结局。 D.“王仰止悬崖种树,绝对是个爆炸性新闻”,这里的“爆炸性新闻”,指的是陈谷认为王仰止这样的艺术大师从事植树活动具有新闻性。 E.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砸碎了的获奖作品和奖杯,用它们破碎的形象告诫人们,人类应该善待自然。 21.精彩的小说离不开精彩的艺术表现手法,请以“车子停在城乡结合部一幢破旧的平房前”一段为例,谈谈本文艺术手法的运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从小说情节设计角度,谈谈本文情节设计的精妙之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小说以王仰止的父亲留给他的一封信结尾,耐人寻味,请对书信的内容加以评析。(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25分) 走失在纳西文字中 张富遐 ①与丽江古城的邂逅是在薄暮时分,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走进古城,仿佛有精灵轻拉你的衣袂,一不小心就会抖落一个故事,惊醒一段传奇。 ②从城门走进四方街,那些通往小街的路口都在向你招摇,诱惑着你不知从哪条路开始起步。但担心是多余的,随便选一个路口进入,都不会迷失方向。因为丽江的水是有灵性的,她完全充当了导游角色,潺潺地为你导航,水的方向就是人想要去的方向。 ③踏着斑驳的略有些倾斜的石板铺就的老街,路边小桥下的流水和着脚步的节拍轻吟浅唱。沿街的小商品、各式饰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尤其是那些散发着浓郁民族气息的佛像、铜锅、藏刀、手镯和叮当作响的银饰,令任何人都不会拒绝欣赏,忍不住停下脚步,用异地的民族文化充实自己的行囊。 ④而我则是在一幅幅纳西手艺人的字画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模糊了时空概念的。浏览小街图文并茂的纳西版画、烫画、木刻画的同时,我被一家名叫“纳艺人”的刻印店所吸引。这个尚显拥挤的店铺里,摆满了款式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家族,应游人所需把名字或经典妙词、感悟小语刻在石头上,随你到天涯海角。我把自己的名字写给了纳西艺人,并让他写出纳西文字后予以图解。他写的“富”字是一口精致的小锅,锅内有米粒,还冒着热气,意寓不愁吃喝,表示富裕;而“遐”字则是一个意象的脑袋在思考,青烟缭绕表示思索后而又浮想联翩。刻印仅用了一会儿,我却在小店驻足了一小时之久。而后,我又让艺人刻下了另一方“珍爱一生”的石印,纳西的象形文字让我看懂了所谓的“爱”字是手掌里放上一个眼睛。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把眼睛呵护在手心,足以说明爱之情深了。我把这些精美的石刻小心包好,揣在怀里,仿佛拥有了一个永久的秘密。 ⑤望着如此丰富而生动的纳西文字,品味着素朴的东巴文化,我陷入了沉思,不经意间远离了人群,就暂且把自己弄丢一回吧。一个人在陌生的古城,沧海桑田的老街中丢失了也不必在意,太阳升起的时候自然知道自己来自何方。赏心悦目中,我的眼神中尽是千姿百态,袅娜起舞的纳西象形文字,它们或倚或靠,或独自成体,无不将大自然的草木花石,高山湖泊,日月星辰,浮云流水融入纳西的东巴文化中。想象自己若生在纳西家族也是多么幸运的事情,不必工工整整书写一笔一画的汉字。纳西文字的每一个字都可以随想象派生出许多更形象的“字态”,甚至扯一片绿叶就可以表达爱情;剪一缕清风就可以风花雪月;掬一捧溪水就可以洗涤灵魂…… ⑥在纳西文字的无限倘佯和贪婪对眸中,我似乎幻化为带翅羽的文字,穿越时空,在远古飞翔。纳西文字的笔画是粗犷的,犹如纳西人的豪放性格;纳西文字的姿态是柔美的,一如纳西人丰满而细腻的情感;纳西人是热情好客的,无论你行走到哪条街,哪个店铺,迎面而来的都是淳朴的笑脸。丽江古城处处弥散着淡淡的温馨的气息,在古街信步,恍若回到了深情依恋的家园。 ⑦渐行渐远时,接到了友人短信,告知在“酒吧一条街”等我。这时方才感到文字真是个好东西,无论你在天地间的哪个角落,只要有文字互通信息,就能将丢失的灵魂轻易打捞上岸。赶到酒吧时,友人已是等候多时了,大家又走在了一起,但却不得不与丽江的夜色道别了。走出古街时,许多店铺已放下了木板门,一轮朗月在头顶照着,高跟鞋敲击老街的声音传得很远。我们终将是过客,我们带走了对丽江和纳西文字的一夜深情,但我们也懂得了珍惜,无论行至何处,即使年华老去,也要唱吟过往。 20.文章开头写丽江的水和老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所描写的纳西文字有哪些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说在纳西文字中“走失”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只要有文字互通信息,就能将丢失的灵魂轻易打捞上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吗?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1:英国大文豪箫伯纳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材料2:刚刚辞职的美国航空航天局安全顾问组一位成员警告说,由于美国与俄罗斯工程师之间缺交流,国际空间站可能会发生严重事故。 材料3 :当代作家虹影说:“人与人缺乏交流的痛苦,每个人都差不多的,也正是居于这样一种状态,才出现网络世界。”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生活中你有类似的见闻和体验?请就“交流”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之内。 参考答案 1.C(A诲人不倦(huì)B机杼(zhù)D扎营(zhā)) 2.A(A林荫道、理屈词穷B服帖C痉挛) 3.B(①引见:指引人相见,使彼此认识;引荐:指推荐别人。②墙角:指两堵墙相接而形成的角落;墙脚:是指墙根,是支撑整幢建筑的基础部分。“挖墙脚”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形容一种极其危险的破坏行为。“挖墙角”虽然会对建筑物产生影响,但一般来说不是致命的;只有“挖墙脚”才会产生整体颠覆作用,因此,“挖墙角”写成“挖墙脚”才符合表达的意图。③准则:言论、行为等依据的原则;规则: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④披露:发表、发布。宣称:用语言文字公开地表示、声称) 4.B(①“大概”多用于对情况的推测,“大约”多用于对时间、数量的估计。②“经过”引进起中介作用的人、是、物或方式。“通过”引进过程。“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③ “偶尔”(1)间或;有时候(2)偶然发生的。“偶然”可以作形容词,可以作名词的定语,这时候“偶然”的意思是事理上不一定发生却发生,没有规律性,和“必然”相对。“偶然”还可以当名词用。可以说“偶然性”。“偶尔”不能作定语。) 5.A(“谦谦君子”指谦虚而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此处望文生义;“津津乐道”与“津津有味”混用;“一竿子到底”比喻比喻直接贯彻到底,与文意不符) 6.B(A项“不仅……而且”前后语意调换;C项缺少“形成”的宾语中心词,句末加“的关系”;D“无论……和”搭配不当,“和”改成“还是”) 7.C 8.C(“12万年前就已经存在的企鹅”只是一种推测,原文有“估计”一词) 9.D(原文未涉及此项内容) 10.B(A项本文主要以研究企鹅基因应对气候变化为中心,并没有涉及新西兰棕熊;C项“短期内进化速率快”是持相反观点人的看法;D项无中生有) 11.第一组 ① 南唐 丁香空结雨中愁 ② 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③ 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第二组 ① 山色有无中 ② 编年体通史 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 ③ 明月别枝惊鹊 12.⑴作者用了拟人、借代(红妆代指女子)的修辞手法实写海棠的色和香,虚写海棠的神态,虚实结合,想象自然,构思别致。抒发了诗人的爱花惜花之情。⑵古人常常以人喻花,本诗作者却以花喻人兼用移情手法。诗人想象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同时,此处还化用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无斧凿之痕。因此古人评价是中肯的。 13.答题思路:家不等于房子,仅仅有亲人也是不够的,它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此非标准答案,重点能答出,表意准确即可) 14.答案示例:女士们先生们,相传4000多年前,一个叫神农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茶能解毒并有益于健康,从此中国人就离不开它了。以后茶远渡重洋,服务天下。作为茶的故乡,中国有着最丰富的茶叶资源,其中绿茶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之首,可见人们是多么喜爱它。(采分点:内容全面,顺序合理2分,语言简明生动2分) 15.爱国主义 理性 深沉 16.才智所在,一焉而已 17.B 18.(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酌古”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1分),增强了论证的气势(1分) 19.(3分)(1)(史书中)所记载的英雄缺乏才智的事例 (2)英雄具备才智但前人未能 分辨的事例(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一) 20.A(主人公的名字是父亲的本意并取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过于牵强)B(回到虞城不错,但情节按照陈谷的猜测发展不当,因为结局出人意料)、 21.本段文字综合运用了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等多种人物形象方法,而且以侧面烘托为主,突出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诸多描写方法中,通过对陈谷的心理描写,诸如“不敢相信”“怀疑”“激动”等复杂的心理,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做足铺垫。而“遍地人仰马翻砸着几十件面目全非的上过漆的根雕作品”的环境描写,又具有伏笔性质。作者运用这种侧面烘托的手法,使小说结局在“意料之外”又具有“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22.本文可从两个角度回答:一是悬念式情节设计,二是“欧?亨利”笔法。前者抓住“可是,当华威先生美滋滋地准备交易时却发现,王仰止失踪了”分析。小说开篇极具铺陈之能事,从国人的反应、展览馆的要求、媒体的炒作等诸多方面,为王仰止的获奖进行大事渲染,而下文情节的发展与变化,一点点解开了王仰止失踪的悬念。如此设计,使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后者从小说结局的“出人意料”之处下午,结局的“出人意料”带给读者一种赞叹,而“情理之中”则使小说的结局更富有合理性。分析时,要抓住小说中出现的伏笔、铺垫手法。如陈谷眼中的白龙潭风光,“上过漆的”破碎的根雕作品的交待等。 23.观点一:从艺术与自然和谐相处角度,赞同书信的观点。展开分析:①尽管根雕是一门艺术,但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②从民俗角度,拴龙桩已经成为村民的精神寄托,是“白龙潭的根”,挖走作成根雕无德无义;③一个人不能损害集体利益而谋求个人利益和荣誉。观点二:从艺术源于自然的角度,不完全赞同书信的观点。①根雕作为一种艺术,只要它有存在的价值,就应该可以利用已经砍伐的树根进行艺术创作;②如果说一棵树是“根”正确,那么说是“保佑老百姓风调雨顺的神”就有些失当,应该从积极的精神层面认识自然现象;③“补种”式的偿还自然的馈赠应该是一种正确处理艺术与自然关系的方法。 (二) 20.文章写丽江的水和老街,突出了丽江水的灵性和老街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为下文写纳西文字的魅力张本。 21.(1)纳西文字的特点:形态素朴;笔画粗犷,姿态柔美;意义丰富,表现生动。 22.作者不经意间远离了人群;作者为纳西文字的魅力而沉迷;丽江古城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和东巴文化的魅力,使作者恍若回到了深情依恋的家园。 24.作文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