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东山二中09-10学年高二(下)第三次月考语文检测卷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东山二中09-10学年高二(下)第三次月考语文检测卷
    说明: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纸上,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至100分钟时收第一卷答题卷,后50分钟继续完成作文卷。
    一、诗文默写(共9分)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9分)
    (1)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行》)
    (2) ,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
    (3)故垒西边,人道是, 。(《念奴娇•赤壁怀古》)
    (4)想当年,金戈铁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引以为流觞曲水, 。(《兰亭集序》)
    (6) ,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7)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滕王阁序》)
    (8)祖母刘,悯臣孤弱,         。(《陈情表》)
    (9) ,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二、古代诗文阅读(21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5题。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女,李氏也。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不觉其烦,李氏女又能顺之。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与同贾者将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门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指洪水)息也,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节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
    【注】肆:店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 属:写 B.母脱有不当意 脱:如果
    C.又如之,殆不自觉也 殆:危险 D.三百金立罄 罄:用尽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周维城“高尚品德”的一组是(3分)( )
    ①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 ②十余岁,父既卒,学贾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④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⑤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 ⑥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置其户中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从高傅占处听到了周维城的故事,就打算写下来,是为了留给以后修撰富阳县县志的人看。
    B.周维城非常孝顺,看到他的母亲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他就十分害怕;看到他的母亲脸色和悦,他就非常高兴。
    C.文章末了由周维城之口引出吴翁、焦翁两位高士的故事,与传主形成对比,是为了突出两位高士的高尚人品。
    D.本文选例不多,但寓意深刻;结构精巧,详略得当;遣词造句贴切传神,是一篇优秀的人物传记散文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3分)
    译: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也,资遣之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清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初眠:蚕虫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才吐丝结茧。到唐末,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官府把本应在夏季征收新丝的时间提前了
    (1)简析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的原因。(2分)
    (2)诗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分别举例说明。(4分)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卡秋莎对掌班瞧瞧、但接着突然把视线移到陪审员那边,停留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她的脸色变得严肃甚至充满恼恨了。她那双恼恨的眼睛有一只斜睨着。这双异样的眼睛对聂赫留朵夫瞧了相当久。
    这是在法庭上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的情景。玛丝洛娃认出了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心情非常复杂。(《复活》)
    B.经过陪审团讨论,终达成一致的意见,即“认定她有罪,但并非蓄意抢劫,也没有盗窃财物。应该从宽发落。”大家都争论得头昏脑胀,所以谁也没有再加一句:“她有罪,但并非蓄意害命。”后卡秋莎被送去服苦役。
    C.当聂赫留朵夫要玛丝洛娃在状子上签字时,典狱长问:“你识字吗?”她回答:“我不识字。”后便用她那有劲的小手很麻利别扭地拿起笔,很严肃很认真地在聂赫留朵夫的指导下画上了相应的字。
    D.聂赫留朵夫决定陪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他回家乡处理田产,看到农村一副破败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
    E.尽管聂赫留朵夫见惯了刑事犯的种种可怕的场面,但当那流浪汉带着嘲笑和蛮横的神气望着他时,他还是感到不好受、羞愧、对不住他们,还有克制不住的厌恶感、恐惧感。
    8.《复活》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聂赫留朵夫贱价出租土地的故事
    (2)简述卡秋莎(玛丝洛娃)到车站见聂赫留朵夫的经过。
    答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②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③?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①或:作“惑”字用,不明,可怪。无或:莫怪。②援:取。③为(wèi):作“谓”字用。与(yú):疑问助词。
    (1)从选段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孟子认为君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用原文回答)(3分)
    (2)这段论述中,孟子对于为学提出了什么主张?(3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①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这30年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广泛的评论。最初是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所谓“北京共识”,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此后有许多评论把“北京共识”称为“中国模式”,进而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定义和评论“中国模式”的文章和专著,他们的解释并不相同,评论也相差甚大,许多相当客观,但也有“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威胁论”,甚至提出要警惕“中国模式”的输出。
    ②有西方的评论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那时英国是海上霸主;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美国是军事和经济霸主;而21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或亚洲的世纪。如果这是指在21世纪,亚洲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会复兴,那将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前景,如果是指21世纪中国会具有当年英国式或当今美国式的霸权,则是错误的推断。
    ③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自然的事情。
    ④输出“中国模式”违反了中国坚持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政策的原则。我们认为,不只中国,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也即,“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没有普适性一样。
    ⑤说到普适性时,我认为是限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宏观意义上的普适性。如“博爱”“自由”“和平”“民主”显然是有普适性的。但是,如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宗教,这些概念下的价值观和具体表现又会有所区别,会有不同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无优劣之分。
    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认定,当今的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是最好的制度,几近完美,所以历史已经终结。他不单没有给西方创造新模式留下余地,更没有给其他国家已经存在的和以后可能产生的新社会模式留下任何余地。他不顾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而以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形式为唯一,违背了多元化世界的现实。
    ⑦“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是处于现在进行时。“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并会继续发展和完整,这应当是有充分理由的。中国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必须克服的困难,其中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过多依靠出口的经济结构;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问题仍然较多,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国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调整,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⑧中国对于超级大国的位置既不羡慕也不憧憬,她许多年以来专注于国内建设和解决自己的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也对中国对国际的贡献有所期望。中国也愿意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节选自2010年1月7日《参考消息》)
    10.下列有关“中国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模式”是国际社会研究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后,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一种定义和评论。
    B.“中国模式”被认为是适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一种发展途径。
    C.“中国模式”是继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之后,中国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创造的第三种模式。
    D.“中国模式”给有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这是全球化浪潮下自然而然的结果。
    11.下列关于中国对所谓“中国模式”所持的立场和态度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
    B.“中国模式”虽然还不具备高度发达国家所创造的发展模式那样的普适性,但很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C.“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处于现在进行时,它会继续发展和完整,不会一成不变。
    D.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中国有理由坚持自己的选择,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际社会的某些人借中国的快速发展宣扬“中国威胁论”,担心中国会谋求世界霸权,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B.“中国模式”不具备“博爱”“自由”“和平”“民主”等因素,这是“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的根本原因。
    C.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的评论,无论其角度如何,甚至是中国不赞同的观点,对中国都有参考的意义。
    D.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中国逐年扩大了参与度,这表明中国愿意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芒种
    周海亮
    (1)小满过后是芒种。芒种,该种庄稼了。
    (2)却没有庄稼可种。土地被炮火翻起一层,又翻起一层。焦土上散落着弹壳,弹片,水壶,断臂,炸烂的脑袋,凌乱缠绕的肠子。远方,有河。河套里,有芦苇。那里不是战场,芦苇半人高,连成了片。
    (3)山子趴在芦苇丛中,听潺潺的水声。他感觉自己就要死了。他受了伤,白森森的腿骨上,落几只贪婪的绿蝇。他抬手去轰,却轰不走。他就不轰了。他不敢碰自己的骨头。
    (4)山子是被打散的。两天前,山子拖一条伤腿,钻进芦苇丛,就一直躲在里面。他听见远处有队伍打过去,几小时后,再有队伍打过去,半天后,又有队伍打过去。终于,枪炮声稀下来,直至沉寂。却不敢爬出去。山子搞不清楚,现在,这里是红区,还是白区?
    (5)离他不远处的芦苇在动,有节奏地,窸窸窣窣,窸窸窣窣。
    (6)山子端起枪,闭上一只眼。手指扣紧扳机。身体绷紧成弓。山子没有开枪。枪膛里只有一颗子弹。山子一直在等。他不敢开枪。芦苇丛很密。他不知道对方是谁,自己人,还是敌人。他终于发现对方的脑袋,看清对方的军装。几乎同时,对方的枪口,几乎顶上他的脑袋。
    (7)山子还是新兵。
    (8)两个人近在咫尺。他们狠狠对视着。对方的枪,几乎触及山子的眉心;山子的枪,几乎碰到对方的牙齿。山子牙关轻颤,听到的却是对方沉重急促的喘息。山子恐惧到极点。他想扣响扳机。可是他想起家乡的妻子。这么近的距离,两个人,必将同归于尽。
    (9)山子不想死。他没有开枪……
    (10)山子集中意志,盯着对方的脑袋。那脑袋变得模糊,又变得清晰,变得很大,又变得很小,变得很近,又变得很远……太阳渐渐毒热起来,山子的神志开始恍惚。好几次,他的面前,突然翠绿一片,火红一片,金黄一片,漆黑一片
    (11)对方突然笑了。扔下枪。
    (12)那一霎间,山子想扣响他的枪。他认为自己是胜利者。他甚至看到对方的脑袋爆开,溅出红和白的血。可是他的手指突然僵直,不能弯曲。
    (13)对方爬到山子面前,他说,咱们都不是打仗的材料,是受害。
    (14)山子的枪,顶着他的嘴。他的口水,将枪口打湿。
    (15)他伤得很重。一条腿肿得很粗。溃烂处流着腥臭的脓液,爬着密密匝匝的蛆虫。他从山子面前爬过去。爬几步,停下,解开干粮袋,留下一块饼。他说,谢谢。然后,继续爬。
    (16)山子的枪,始终瞄着他,直到他彻底消失在芦苇丛中。
    (17)那块饼,救了山子……
    (18)几个月后,打扫战场的时候,山子再一次发现他。他的头歪着,脖子上,两个并排的枪眼。身上到处都是血。血已凝固。他像个千年的陶俑。
    (19)那两枪,也许是战友打的,也许是山子打的。
    (20)山子想起他爬走时,还说过一句话,就哭了。
    (21)他说,今天芒种,咱们该回家,种庄稼了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始对战场的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了战争凄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悲怆基调。
    B.负伤的山子在僵持中,神志开始恍惚,体现山子的紧张,他毕竟只是一个新兵。
    C.“他”杀死山子轻而易举,可是“他”却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他”负伤太重,希望借此能获得山子的高抬贵手。
    D.文章中有许多关于芦苇的描写,如“芦苇半人高,连成了片”,这些描写为山子在芦苇丛中躲藏以及山子和“他”在芦苇丛中相持等情节做了铺垫,使情节设计合理可信。
    E.“他”的饼救了山子,而山子却很可能是杀死他的凶手,可见战争让山子变得冷酷无情。
    14.从小说看,山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15.小说结尾提到“他说,今天芒种,咱们该回家,种庄稼了”,请结合小说,探究这句活在文中的作用。(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问答问题。(10分)
    古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今有“冲冠一怒为红灯”:7月9日晚,兰州一老人手拿砖块站在斑马线上,只要有车辆闯红灯经过,便用砖块砸向违章车辆。直到目前,警方尚未追究老人责任,车主们也没有找老人赔偿。(7月12日《兰州晨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