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金)谷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 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复辟/鞭辟入里 广数自请行/望匈奴有数前骑科 扛活/力能扛鼎 B.屈平属草稿未定/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角色/群雄角逐 愠怒/蕴藉 C.渔父/父老 ] 网 裨益/裨将千员 宿舍/太子丹受而舍之[学 D.连累/危若累卵 骁骑/不肖 遗物/欲厚遗之 2.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3分) A.道路已目 破釜沉舟 豪杰蜂起 中西合壁 B.形容枯槁 攻城略地 天降祉福 韦编三绝 C.面面相觑 肉袒付荆 各行其事 怀瑾握瑜 D.对薄公堂 唇枪舌箭 博闻强识 纲绝维驰 3.下面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3分) A.我的态度很鲜明,对台独分子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从来都是深恶痛绝。 B.代表危地马拉国家队出战100场的拉米雷斯虽然一度在前腰位置上显示出不俗的盘带和传球功底,但很快便出现体能问题,下半场只能作壁上观。 C.那一天,我们登上了泰山极顶。鸟瞰脚下那绵延的群山,很有一番高山景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D.多年来,科考队员一次次来到那冰雪覆盖、险象四伏的南极大陆,忍受着“三月不知肉味”的煎熬,获得了一项项重大科研成果。 4.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 )(3分) A.《刺客列传》写荆轲遭鲁勾践怒叱而不计较,这和《史记》中叙述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的励志精神是其目的。 B.《夏本纪》肯定了大禹建立夏王朝使中国从此形成九州为中心、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大一统格局的历史功勋。 C.《史记》的阅读有助于我们领悟人生,认识社会,了解国史,《史记》的阅读也需要能动地思索研讨。 D.通过阅读《史记》,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中国古代良史楷模的一颗博大的心跳动的节律。 5. 下面这副湖南长沙屈贾祠对联的下联结构已被打乱,请调整划线处四处短语的顺序,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3分) 上联: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 下联:安排樽酒都扫尽,到此洞庭秋月,好携来四面烽烟,衡岳春云。 A B C D 调整后的顺序应该是: 、 、 、 (只填字母) 6.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答题。(5分) 孔子向师襄子学鼓琴,反复操练《文王操》,从“习其曲”,到“得其数(技艺)”,再到“得其志”,最后,直练到“得其为人”才感到满意。 请运用这则材料,写一个片段阐释说明一定道理。要求150字左右,话题明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二、文言知识及阅读(46分) 7.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 ②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淮阴侯列传》) B.①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C.①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魏公子列传》) ②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项羽本纪》) D.①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淮阴侯列传》) 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魏公子列传》) 8.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C.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D.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9. 下列选项中,两组句子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沛公安在? B.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①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②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10.下面《史记》中司马迁人物评论的对象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羽 B.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李广 C.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蔺相如 D.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3题。(16分) 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旁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自绝去。至城下钓,有一漂母哀之,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少年又侮信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于是信孰视,俯出跨下。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汉王以为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者谁也?”曰:“韩信。”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召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四•韩信列传》) 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推择:推举选用 B.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东:向东 C.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 必:如果 D.何曰:“王素慢无礼 素:平素,素来 1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虽为将,信不留 ②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B.①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②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 C.①乃晨炊蓐食 ②王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 D.①此乃信所以去也 ②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 13.下列翻译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 译文:即使你长得高大,喜欢带着刀剑,可实际上胆怯的很。 B.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 译文:你要是不怕死,就用剑刺我;你要是怕死的话,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C.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译文: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责骂萧何说:“如果逃亡,为什么又回来?” D.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译文:汉王说:“我认为你是可以担任大将的。”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4分) (2)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18分)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叔齐让伯夷 让:责备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 去:离开 D.盍往归焉 盍:何不 1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及饿且死,作歌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国人立其中子 B.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C.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D.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