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2009—2010学年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说明: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请全部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睥睨(pì) 饿羸(yíng) 轻鯈(tiáo) 朝雊(jù) 栖鹘(hú) B.孤鹜(wù) 佛龛(kān) 竹簟(diàn) 指数(shǔ) 疏数(cù) C.田塍(chéng) 曩昔(nǎng) 捧袂(jué) 睇眄(tì) 羽觞(shāng) D.蚍蜉(bǐ) 蹁跹(qiān) 襜帷(zhān) 幢幢(zhuàng) 危惙(chuò) 2.下面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纷经常发生。 B. 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时正常的。 C. 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丰田公司从全球召回了数百万辆汽车。这将是丰田公司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大一次信任危机。 B.记者在此次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了解到,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中国西部的基础设施、民生、生态都有了明显改善。 C.尽管吉尔吉斯斯坦反对派说目前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稳定最为重要,但抢劫事件已经发生,一些不明身份的人洗劫了总统官邸、一些食品店和武器店,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的藏品被窃。 D.事实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局限的;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老艺人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 , 。 , 。 , 。 , 。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来,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 ①慢慢稍停把歌论 ②轻轻弹响三弦琴 ③无道君王害黎民 ④歌有三千七百本 ⑤三皇五帝到如今 ⑥不知哪本动人心 ⑦自从盘古分天地 ⑧有道君王安天下 A.⑦⑤②①⑧③④⑥ B.②①⑦⑤⑧③④⑥ C.⑦⑤⑧③②①④⑥ D.②①⑦⑤④⑥⑧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已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5.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 率:大概 B.自昼竟夜,殆忘寝食 殆:恐怕 C.虽细事不苟也 苟:马虎 D.辄一扣之 扣:求教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不蕲人之知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不妄与人接 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C.①与所缺而未知者 ②重为乡党所笑 D.①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 ②此则岳阳楼 之大观也 7.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项是( )(3分)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⑥ 8.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9.翻译和断句(10分) (1)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2)翻译下面两个课内文言句子。 ①而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3分) ②既至匈奴,厚币遗单于。(班固《苏武传》)(3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注】①裴迪,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好友。华子岗,蓝田辋川名胜之一,裴迪与王维曾在此互为唱和。②晞:干;干燥。 (1)古诗重炼字,讲求“一字落下,境界全出”之妙。本诗的后两句,各有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趣?(3分) 11.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滕王阁序》) (2)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阿房宫赋》) (3)青泥何盘盘, 。 ,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 三.现代文阅读必做题。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 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祖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两岸隔绝几十年后,原本同根的语言已发生一些地域性差别,增加了彼此理解的困难。所幸两岸交往渠道重开近20年,语言终于互相影响,扭转了越来越“隔”的趋势。资讯、数位、考量、作秀、量贩、体认、愿景等一批来自台湾的词汇济济而入。举世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层并不排拒来自台湾的词汇。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若追根溯源,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那就只能不是“噫吁嘻!”就是“乌呼哀哉!”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同样,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对此,彼岸则有不愿统一的人认为这会增强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认同而“后果堪忧”。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民族统一的幸事。 虽有种种混乱,但总体来说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普通话”之所以“普通”,就在于它能广纳“方言”,博采“外语”。格外值得深思的是,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从“新词”的“输入国”一跃而为“输出国”的重要原因,是“新学”在日本遇到的阻力比中国小得多。这种“师生易位”的历史说明,若想以保守封闭来维护民族文化传统,用心可谓良苦,但结果不仅无裨于事反而更加被动,“弘扬民族文化”云云则更无从谈起;相反,只有开放的文化才能赢得主动,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弘扬。 (选自《南方周末》)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所以,语言交流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 B.一国之内,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更容易流行起来,成为“官话”、“普通话”。 C.“港台腔”的流行,是两岸三地政治、文化、经济交流和互动的必然结果。 D.大量“外来语”在近代涌入汉语体系,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是因为西方外来语言比东方汉语言发达先进。 E.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已经从一个“新词”的“输入国”一跃而变为“新词”“输出国”了。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粤语北上,“埋单”、“搞定”等粤语词汇的流行,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飞速发展的结果;而东北土话南下,“忽悠”等小品语言的流行则主要拜中央电视台等强势主流媒体所赐。 B.对时下夹杂在标准汉语中的“方言”“外来语”持宽容开放的态度,有利于保护弘扬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C.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语言的风靡,方言的逆向流动会越来越容易,“外来语”将越来越多地由 “落后”“边缘”向“先进”“中心”渗透、侵入。 D.吸收、接纳“方言”和“外来语”,不仅不会使我们的语言体系混乱,反而会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 14.请根据语境,解释“体认”和“愿景”的词义,分别写出他们的近义词。(4分) 体认:词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义词:___________ 愿景:词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义词:___________ 15.影响语言交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就其中一点举例说明。(4分) 四.现代文阅读选做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请在答题卡上标明所选试题组。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城市的气味 苏北 要说世界是由气味组成的,也不为过。比如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我对她的气味就相当熟悉。这里的夏天,主要是香樟的气味。骑车上街转一圈,在那些小马路上,在遍植香樟的人行道上,那些气味就深入到人的内心。那些香樟树,枝叶密密织织,样子清秀圆润,有女子气。或许还是书香门第的女子,特别适宜于这样一个小而温润的城市。 “城市”这一称谓,有其相当开阔的地域范围。因此,说一个城市只有一种气味是不准确的。比如在早晨的大蜀山,人一踏进那个林子,那情不自禁的第一口呼吸,几乎就是吞咽。那种忘情的呼吸中的踏实和快乐,是无以言说的。在半山道上,人就慢慢体味到植物的气息。那种多植物混合的气息中,也许还有一夜小雨后的、松软的泥土的气息。这种泥土的气息不同于其他——它混合着无数生命的气息,带着小草的、野雏菊的、昆虫的,甚至是小兽物的粪便的气息。大自然是敏感而羞涩的,人的态度亲切,它们就不发紧,人就能在平等中感觉到它们的呼吸、它们的劳作、它们的生息和繁衍。比如那经了一夜小雨的土地,那杂杂的不知名的青草,还湿湿地带着些潮气;那开着蝴蝶般白色小花的野菊,高高兴兴地在晨风中摇着,像一个个头上扎着小花的天使,集体在跳一支小天鹅舞。至于草丛中,可是乾坤大了:一只像蓑衣虫一样的黑褐色的虫子,有这么一拃长,身上有几十节,它先是不动,之后像列车到点了,身下几百只细细的触须,一起划动起来,像列车的无数个车轮,滚滚地向前,一点也不别扭地拐弯、减速,在密密的林中(其实是草丛)穿梭。它那一颗小小的脑袋,有极严密的结构,比一列D字头的火车还要精致。在这列火车面前,那些蚂蚁就像一个个的乘客,穿着深色西服,忙忙碌碌,为生计神色匆忙地奔波着。我痴想:如若把这些小蚂蚁装在这只列车的肚子里,把一颗一颗的褐色小脑袋探出窗外,就是人类的一幅微缩景观;而那些在头顶上飞舞的,只有芝麻粒大小的昆虫,就俨然是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了。这一个小小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早晨,成了这个城市中另一种气息的源头。 董铺岛的气息又不同了。那里更多的是水的气息,还有鸟的气息。对鸟的气息的感受,多来源于鸟的粪便。那种白色的粪便,有点鱼的腥味,还有点青草味。水,鸟,真的是这一城市另一种气息。 一个城市的气味其实是多元的。从宁国路上过,大龙虾的气味扑鼻而来,我会油然生出一种生之趣味。那种口福的气味,惹得味蕾像一个个活泼的小人儿,一下子全醒了,叽叽喳喳,你问我我问你,怎么啦?怎么啦?有时,黄昏走进一条不知名的小巷,一阵油炸臭干子的气味忽然就飘了过来,这时由不得心生欢喜:不知哪家又买了一碗,回家下酒去了…… 还有深夜,路边的昏暗的灯光,热气蒸盈中是一副馄饨挑子的气味,“馄饨嘞——,来一碗热热的馄饨——”清脆的叫卖,伴随渐远的跫跫足音,弥布着温暖的气息。 是的。一个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的气息,想必是爱上了这一个人;一个人喜欢一个城市的气息,也一定是深爱着这座城市。 ( 节选自《文汇报》) 16.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