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述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中国作协副主席、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说,柏杨先生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必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之久远的精神财富。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自1968至1977年间,当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身陷囹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我之所以写中国历史,就是想要追究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血腥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我以杂文体写历史,形式上嬉笑怒骂,但内心无比沉重。”他说。 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酱缸”文化……柏杨以率真、犀利的形象,引起国人广泛关注。柏杨自己也曾说:“对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直是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作家、学者的生命基调。” 柏杨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港台文学研究专家蒋朗朗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知识分子,为平民代言,长期关注民生。他用写杂文的方式,从乡村凋敝到物欲横流对人性的侵蚀,一路写来,对种种不平等、腐败的现象进行抨击。” 1988年,《丑陋的中国人》被引进大陆,一时振聋发聩,洛阳纸贵。 作家陈忠实回忆当时情景,“《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甚至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为“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其中,《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蒋朗朗评价道。 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时,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张香华女士说,尽管当时已是88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大陆一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学者易中天说:“听说柏杨先生仙逝,我发了很久的呆。我相信,冥顽不化的人会越来越少,与时俱进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伟大的民族,也一定会继续前行。柏杨先生,请放心安息吧!” 一位网友说:“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 15.对文章内容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 A、《丑陋的中国人》可以体现柏杨对中国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B、柏杨写文章用杂文的形式,主要目的是针砭时弊,表达自己潜心治史的态度。 C、柏杨的历史作品价值大,肯定有其借助历史来喻现实的原因。 D、被柏杨生前“刺痛”的人对柏杨的去世也有可能“怅然若失”。 16.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概述柏杨用“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思考剖析的内容。(6分) ( ) 答: ▲ 17.文章称赞柏杨是一位“美丽的中国人”。联系全文,说说柏杨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6分) 答: ▲ 七、作文(70分) 平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两眼平直向前看”,平视是一种态度,不卑躬屈膝,妄自菲薄,也不睥睨他人,妄自尊大。以《平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江苏省黄桥中学2010年度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一、语言表达与运用(15分) 1、答案 C 2、答案 B 3、答案:香港舆论高度评价粤港合作框架协议。(香港舆论(“香港媒体”也可):1分;高度评价(答“评价”得1分):2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1分) 4、⑴错位(如此教育、中国式教育)。(2分)⑵揭示了现行教育体制中一些违背学生学习规律的现象。(3分)(合乎要求,意思对即可给分,超过字数酌情扣1-2分。) 5.【答案】C 课,督促。 6.【答案】D ①是说龚遂敢于劝谏和批评朝政,②只是推荐,不能正面表现其“能治”, ⑤只是龚遂问宣帝之语。 7.【答案】D (原文是因“吏民皆富实”而“狱讼止息”) 8.(1)您准备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来满足我的心意呢?(“何以”、“以称朕意”、全句基本意思各1分) (2)我希望丞相、御史大夫暂且不要用法令条文来约束我,所有事情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处理。(“且”、“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各1分) (3)龚遂发现齐地(或“渤海一带”)风气奢侈,人们爱好细小的技艺(或“不重要的技艺”),而不肯从事农业生产,就亲自在勤俭节约方面做出表率,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种桑养蚕(或“耕织”)。(“末技”、“躬率以俭约”、“劝”、“务农桑”各1分) 【参考译文】 龚遂,字少卿,是山阳郡南平阳县人。因通晓经术做官,做到昌邑国郎中令,事奉昌邑王刘贺。刘贺的行为多不正经,龚遂为人忠厚,刚强果断,在大节上从不含糊,对内向国王直言劝谏,对外督责太傅、国相,总是引经据典,陈述祸福得失,直到流泪哭泣,忠心无比。他经常当面指责刘贺,以至使他听不下去,捂着耳朵起身跑开,说:“郎中令真会使人羞愧。” 汉宣帝刘询即位,不久,渤海及其邻郡年成不好,盗贼纷纷出现,当地郡守无法捉拿制服。皇上想选拔善于治理的人,丞相御史推荐龚遂可以胜任,于是皇上任命他做渤海郡太守。当时龚遂年纪已经70多岁了,被召见时,由于他个子矮小,宣帝远远看见,觉得跟传闻中的龚遂不相合,心里有点轻视他,对他说:“渤海郡政事荒废,秩序紊乱,我很担忧。先生准备怎样平息那里的盗贼,来满足我的心意呢?”龚遂回答说:“渤海郡地处海滨,远离京城,没有受到陛下圣明的教化,那里的百姓被饥寒所困,而官吏们不体贴,所以使您的本来纯洁善良的臣民偷来您的兵器,在您的土地上玩耍。您现在是想要我用武力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呢?”宣帝听了龚遂的应对,很高兴,就回答说:“选用贤良的人去治理,本来就是想要安抚百姓。”龚遂说:“我听说治理秩序混乱的百姓就如同解开紊乱的绳子,不能急躁;只能慢慢地来,然后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御史暂时不要用法令条文来约束我,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有效的办法自主处理事情。”宣帝答应了他的要求,格外赏赐他黄金物品,派公家的驿车送他上任。 龚遂来到渤海郡边界,郡中官员听说新太守来了,派出军队来迎接。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然后下达文件命令所属各县全部撤去捕捉盗贼的官吏。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种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龚遂独自乘车来到郡府,郡中一片和顺的气氛,盗贼们也都停止了抢劫。渤海郡又有许多结帮抢劫的,听到龚遂的训诫和命令,当即就解散了,丢掉他们手中的兵器弓箭,而拿起了锄头镰刀务农,至此盗贼都平息了,百姓安居乐业。龚遂于是就打开官府的粮仓,借粮给贫苦百姓,选用贤良的官吏,安抚养育百姓。 龚遂看到渤海一带风俗很奢侈,百姓喜欢从事那些细小的技艺,而不爱从事农业生产,就亲自在勤俭节约方面做出表率,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种桑养蚕。他下令:郡中每个人种一株榆树、100棵薤菜、50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5只鸡。对佩带刀剑的百姓,让他们卖掉刀剑买牛犊,他说:“为什么把牛和犊佩带在身上!”春夏季节不允许不到田里劳动生产,秋冬时督促人们收获庄稼,又更多地储藏瓜果、菱角、鸡头米等,劝勉人们照规定办事,遵守法令,郡中人们都有了积蓄,官吏和百姓都很富足殷实,各种官司也就都没有了。 过了几年,皇上派使者前往渤海郡征召龚遂入朝为官,授予他水衡都尉之职。水衡都尉掌管上林苑,是皇上的近臣,皇上非常尊重他。龚遂最终在官位上享尽天年。 9.(1)江边铺满东倒西歪的菰蒲,长着高低参差的菱花和菱叶,(1分)显得萧条零乱。(1分)点明江上早秋季节,(1分)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氛围(1分)。 (2)①身世飘零穷途落魄之苦, ②功业无成光阴蹉跎之叹, ③战祸连年社会动荡之忧。(3分,答到一点给1分)。 (3)①情景交融,由眼前的萧萧秋景联想到战祸连年,有对个人生活不安定的叹惋;(1分)②用典,借“宋玉悲”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2分)。 10、1、美人帐下犹歌舞。2、危樯独夜舟 3、凫雁满回塘 4、但将酩酊酬佳节 5、河畔青芜堤上柳 6、池上碧苔三四点 7、笑谈渴饮匈奴血 8、毕竟东流去 11、【参考答案】 ①苏州“借助建筑和店招这一物的形式,以‘黑白’之文化创意,构筑出了城市风姿绰约的形象外观”。(或:黑白鲜明的民居建筑与店招构筑了苏州的形象外观。) ②两千多年的时间,苏州黑白风格的城市色彩丝毫没有被时光冲刷、淡化,抑或变形。 ③“黑白”只属于苏州。 (评分:答对1点1分,答对2点3分,答对3点5分) 12(6分)【参考答案】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柔柔的”“美美的”“幽幽的”“甜甜的”引领四组排比,强有力的表现了苏州柔美的特点;(2分) 运用叠词, “柔柔的”“美美的”“幽幽的”“甜甜的”使人对柔美的苏州印象深刻,音韵和谐,增加了语言的美感。(2分) 采用整句,语言典雅优美。(2分) 13.(6分)【参考答案】 结构上点明文章的题目(1分);呼应开头:黑白是苏州给我的印象;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2分) 内容上,提出疑问,能够引起读者思考“黑白”的内涵(1分),让人深刻体会苏州刚柔相济的“灵魂”。(2分) 14.(6分)【参考答案】 ①苏州的建筑、招牌等外观是黑白的;(2分) ②苏州的包含了柔美的“白”,更包含了刚烈的“黑”,刚柔相济,黑白交融;(2分) ③“黑白”反映了苏州城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和苏州人民坚守自己“文化骨骼”的信念与执着。(2分) 15、( B“主要目的是表达自己潜心治史的态度”错。) 16、答:(1)中国的历史循环往复地充满了血腥和欺诈的原因;(2)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3)看《茶馆》时, 思考中国百年历史遗留给当今的问题。(每点2分) 17、答:(1)思想深刻,笔力犀利,批判现实。(2)强烈的爱国忧国之心。(3)正直,率真,为平民代言。(每点2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