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黄桥中学2010年度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2010年7月9日 一、语言表达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荷薪/荷枪实弹 蹊径/事出蹊跷 仆人/有碑仆道 B.佝偻/衣衫褴褛 悄然/悄无声息 河畔/磕磕绊绊 C.奢靡/靡日不思 鲜腆/数见不鲜 悱恻/蜚声文坛 D.愠怒/不瘟不火 围歼/草菅人命 倾圮/圯上老人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从瘦肉精、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添加剂令我们防不胜防,防止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已是当务之急的大事。 B.自从得罪了局领导,小李就被投闲置散了,不过做了个有名无权的副科长。 C.陈家老屋是香水河畔最古老的建筑,与陈家老屋形影相吊的是它的左侧立着的一株无枝无叶的百年老树。 D.稼轩词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形成了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 3.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4分) 本报香港4月8日电 (记者黄拯)7日,《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在北京签署。此举标志着粤港合作掀开了新的篇章。 《文汇报》评论文章《框架协议意义大具体执行是关键》称,框架协议的签署是粤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里程碑,是“一国两制”实践的新发展。《明报》刊文表示,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粤港合作揭开了新的一页。《星岛日报》文章认为,经过10年的竞争和磨合,港粤官方就两地的定位达成了共识,在金融方面以香港为龙头,带动广东省的现代服务业。 答: ▲ 4.请欣赏下面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5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漫画的寓意(30字以内)。(5分) 标题: ▲ 寓意: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 宣帝即位,不久,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 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数年,上遣使者征遂,拜为水衡都尉。水衡典上林禁苑,官职亲近,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千石不能禽制 禽:通“擒”,捉拿 B.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假:借贷,借给 C.秋冬课收敛 课:征收 D.水衡典上林禁苑 典:掌管 6.下列句子中,能正面表现龚遂“能治”的一组是 (3分) ①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 ②丞相、御史举遂可用 ③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 ④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⑤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⑥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 A.①④⑤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宣帝时期,渤海郡及其相邻郡县因饥荒动乱不安,当时的太守无力平息。丞相和御史大夫举荐龚遂,宣帝就下旨让龚遂任渤海太守。 B.龚遂为宣帝指出了渤海动乱的原因,提出了治理渤海的方针,皇帝听了很高兴,并特许他可以不受法律条文限制,给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 C.龚遂到任后,没有武力镇压为盗贼的饥民,而是采取了安抚的政策,使得辖区内的盗贼很快自动解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D.龚遂在平乱之后,又以身作则,改变奢侈之风,鼓励百姓致力耕织,同时处理好诉讼案件,从而使渤海呈现出富庶太平的景象。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3分) 译文: ▲ (2)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3分) 译文: ▲ (3)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4分) 译文: ▲ 三、诗歌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早秋① (明)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共参差。 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 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尤多宋玉②悲。 【注】①此诗为袁凯于丙申年(公元1356年)所作,此时诗人正好四十岁,人到中年,时局动荡,战乱绵绵。②宋玉,战国时诗人,曾因悲秋而作《九辩》,其中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等语。 ⑴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⑵概括本诗中“宋玉悲”的具体内容。(3分) 答: ▲ ⑶请简要分析尾联在写法上的特点。(3分) 答: ▲ 四、默写 10.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战士军前半死生, (高适《燕歌行》) 2、细草微风岸, 。(杜甫《旅夜抒怀》) 3、因思杜陵梦, !(温庭筠《商山早行》) 4、 ,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5、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冯延巳《鹊踏枝》) 6、 ,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 7、壮志饥餐胡虏肉, 。(岳飞《满江红》) 8、青山遮不住, 。(辛弃疾《菩萨蛮》) 五、现代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完成11-14题: 黑白苏州 文瑞 ①黑白苏州!——这就是我阅读中感知到的苏州形象,这就是我行走中体味到的苏州本色。我蓦然觉得,用“黑白”二字来描绘苏州,当真是太贴切了! ②我佩服这座城市——不管岁月如何流转,也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尽情舒展城市花团锦簇式的繁华与小家碧玉式的华丽的同时,撷取城市历史与人文精粹,创造自己独特的文化取向,借助建筑和店招这一物的形式,以“黑白”之文化创意,构筑出了城市风姿绰约的形象外观。显然,黑白艺术充满智慧地显现了古城的精神特质,令苏州的灵魂在黑白分明的时空中轻舞飞扬起来。 ③没法考究,是哪个朝代开始起用了这种城市基础色,也不知道是哪位先贤创造了这种城市的精神表现形式。云岩寺塔静默,大运河无语,古城墙缄然。极有意义的是,两千多年的时间,苏州黑白风格的城市色彩丝毫没有被流水的时光冲刷、淡化,抑或变形。就在我往返于苏杭常几座城市之间的几天,我惊奇地发现,甚至一出苏州境域,相邻的浙杭就没有了这种黑白鲜明的城市色彩。显然,“黑白”只属于苏州! ④其实,苏州给人最初印象本是柔美的——柔柔的吴侬软语、柔柔的苏州河水、柔柔的垂堤杨柳,美美的临河人家、美美的苏州园林、美美的丝绸苏绣,幽幽的曲巷、幽幽的流水、幽幽的茶肆,甜甜的小食、甜甜的评弹、甜甜的笑容……这个历史文化名城,2500年前一建城就是地位高贵的吴国都城。这个因伍子胥开掘护城河而筑就的古老城池,因为承载了太多的春花秋月,而流淌了太多的风流故事——自西施开始,苏州成了美女诞生的天堂,苏州城的女儿家们是一代代长成嫁人;步陆机后尘,苏州还是文人辈出的故乡——张旭、范仲淹、范成大、唐伯虎、冯梦龙、金圣叹、叶圣陶等,哪一个不是风流才子,哪一个不是用字或画或文在浇灌、养育苏州的柔美?在每一个到过苏州的游人眼里,苏州就是那柔柔的《茉莉花》民歌,就是那悠悠的寒山寺钟声。听过,思过,柔美、纯洁、神圣之苏州印象在我心中蓦然升华。 ⑤然而,苏州骨子里却是刚烈的。这种刚烈体现最鲜明处在苏州人身上。最好的事例是开城之祖伍子胥。伍子胥死后曾悬挂头颅于城门上,他要眼睁睁看着复仇的越国军队踏入吴国。传说,在越国军队走近该城门口时,伍子胥那双未合上的双眼竟然喷出血光,令越军不得不绕往别的城门入城。还有一个人物也相当刚烈,他就是况钟。明宣德年间出任苏州知府,刚正不阿,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削减高额田赋,兴修太湖水利,设置“济农仓”……苏州百姓唤他“况青天”。金圣叹,也是一位刚烈志士。面对大明灭亡,普天之下,唯有金圣叹敢于发出呐喊,敢于放声痛哭,终以“大不敬罪”而被杀。明代,苏州织工大暴动威震朝野,柔婉的苏州人这次是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京城的腐败统治,苏州第一次一改柔弱,有了坚挺的姿态……无疑,这些人物和事件,为苏州树立起一座座历史丰碑,吴越大地耸立起一个个大写的“人”字。柔柔的苏州河水润物无声,浸染大地,也滋养着苏州人的刚烈情怀。听过,思过,凝重、粗犷、豪放的苏州形象在我心中蓦然崛起。 ⑥显然,苏州是既柔美又刚烈的,是黑白交融的。很多人对苏州黑白的理解很浅薄,认为黑白苏州仅仅是旧照片的视觉概念,仅仅是城市古老的一种简单诠释,全然不理会这座城市积淀深厚的文化内蕴,更不用心体验它于黑白色彩中坚守的文化骨骼有多沉重。 ⑦苏州这座城市给人的表象是柔美的,其内蕴的精神特质却是刚烈的。只不过,黑白鲜明的民居建筑与店招,则将这一矛盾的人文表象与精神内质有机融合罢了。 ⑧黑白苏州,是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呢? (选自《赣南日报》,有删改) 11.作者说:“用‘黑白’二字来描绘苏州,当真是太贴切了!”从②③段看“贴切”体现在哪里?(5分) 答: ▲ 12.赏析第4段中画线句的语言表达特色。(6分) 答: ▲ 13.请结合全文,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结尾“黑白苏州,是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呢?”好在哪里。(6分) 答: ▲ 14.总览全文,认真梳理,探究苏州的“黑白”之中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内涵?(6分) 答: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