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北京市西城区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学业测试高二语文试卷(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C.李词写台阶上的白梅似雪,极言其白,塑造了词人独立雪中,顾影自怜的形象。一
    个“乱”字又透露出他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离愁。
    D.李词虽是怀人之作,却并不拘泥于个人情事,而是虚笔点染,表现出一种普遍而抽
    象的离愁别恨,较一般的同类作品体现出一种更加深广的境界。
    E.欧词的下阕写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李词下阕是说从善
    被羁押于宋,收不到哥哥的旨意,连回家的梦都不敢做。
    17.有人说两首词中画线句子意境悠远,语义含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请分别谈谈它们
    是如何体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一特点的。(6分)
    答: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22题。(共18分)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
    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夫火形严,故人献灼;水形懦,人多溺。子必严子之形,无令溺子之懦。”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形,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游吉喟然叹曰:“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
    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也。”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衷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火形严,故人献灼 献:通“鲜”,少
    B.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 刑:刑罚,处罚
    C.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看重
    D.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比:与……相同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必以严莅人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B.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C.郑少年相率为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夫逐兽者乐而无罚 谁得而旗灭也
    2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爱多者则法不立
    仁爱之心很多的人,往往使严格的法律不能被执行。
    B.水形懦,人多溺。
    水的样子很柔和,(但是)很多人被淹死。
    C.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也
    使人们行动于所容易的,远离他们所厌恶的,这是社会安定太平的道理(途径)啊。
    D.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
    天刮北风,火向南蔓延,恐怕要烧到鲁国。
    2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产临死告诫游吉治国要严,要给民众做表率,然而游吉不听.导致郑国少年作乱,
    游吉终于后悔莫及。
    B.孔子认为把垃圾抛弃在街道上不是小错,而是会导致家族之间互相残杀的大过,所
    以他认为商朝对此的规定是正确的。
    C.公孙鞅认为小过错不产生,大罪就不会来到,这样人民就不会犯罪,而混乱也就不
    会产生,这样就能治理好了
    D.鲁国人放火焚烧积泽,险些酿成火灾,鲁哀公听从孔子的意见下令将严厉处罚不救
    火的人,于是成功地扑灭了大火。
    22.文中说:“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大意是:如果不严格执法.那么就不能令行禁止。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并作简要分析。字数在150字左右。(6分)
    答: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3~26题。(共22分)
    安然与激越
    张炜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常到柴可夫斯基的居所来缅怀、采幻想这个神奇而伟大的艺术的精灵。他的旋律不绝如缕,而且极有可能在人类的时空中一直回响下去。
    那间开阔的、简洁的、古香古色的客厅里,一块印花地毯上摆着一架大钢琴;另一端是几个艺术家的画像。在这个经过精心装饰的、又是极其简单和简朴的客厅里,所有人都会感受到一种肃穆和亲切的气氛。在音乐家所处的那个特殊时世中,他一味沉浸在自己的艺术里。就在这间客厅,他接待客人,幻想,创作,弹响那架钢琴。他灵巧的手指、沉迷的神态,一切恍若眼前。他在进行悠远而伟大的诉说,这诉说的声音呢喃不绝,扩展到地平线的另一端。
    他大致过着简单规律的、整洁的生活,没有过多的嗜好;他的一生是安然而激越的。
    曾有一个因为他的艺术而流芳千古的人物:梅克夫人。她是柴可夫斯基的资助者和知音。她隐去姓名,只暗暗地帮助他的艺术活动。后来人说她是一个伟大的夫人。艺术家自己曾把最好的作品题献给她,但更多的感谢却装在心里、融化在音符中。这音符带着对她的感激和思念,飞向了无尽的宇宙、飞向了神秘之地。
    伟大的艺术家是有幸的,梅克夫人也是有幸的。他们几乎没怎幺在一起,没有相处的机缘。可他们又是最亲密、最相知的一对朋友。他们之间最紧密的纽带当然是艺术,是音乐的精灵。
    即便在俄罗斯大地上,我们也可以预料,像柴可夫斯基这种极其内向、独属一颗诗心的美妙之声,是不可能有太多的人将它及时拾觅的。正像任何土地上的任何艺术一样,它到后来往往是走入一种沉寂安然和内在的激越;它越来越具有一种不可诠释和不可重复性;它是个人的、费解的、奇幻的。只有在许久之后,在漫长的时光之汁的浸洗下,它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分解,得到无数传播的机会,有了无数次心心相印的机缘、倾听与相告的机缘;才会慢慢成为水不消亡、被传递、被领悟的伟大奇迹。
    人们往往在最纯净最美好的时刻才倾听他的声音;人们也在同样的时刻里走进他的故居、走到这间客厅,走到他所常常漫步的那块泥土上去。人们相信当年被他的目光所爱抚过
    的这些小草和树木,是那样幸福。人们有时也不免想到了那个夫人——人们试图去想像她的
    容颜、她的衣着、以至于她的气质和情怀——这似乎有点困难,不过也并非没有踪迹可寻。从那个伟大艺术家的创作之中,从他神妙的音符之中,人们或可隐隐约约看到夫人本人。
    《悲怆交响曲》末乐章,是作者逝世前写下的最后的音符。这是唱给自己的一曲挽歌,也是唱给那个苦难的年代、严峻的时世和人生的。人与命运的抗争、激烈的拼搏、穿插其中的光明和辉煌;我们的希望不能实现的沮丧;对幸福的幢憬、无比的幸福和甜美;到人民中间去的愉快的情绪;不可抗拒的命运之神的威慑和打击;甜美与苦涩、不安与欢乐;短暂的逃避和最终的得胜;痛苦的结局——这一切都在无尽地倾诉着、包容着——能在这声音里感动的,必是特异的心灵,也必是重大的享受。可这种享受的确需要能力。
    梅克夫人是首先获得这种能力的人。接着是成千上万的人。一个人没有机会获得这种能力将是非常遗憾的。如果始终不能获得类似的能力,一个民族也是最终不会有希望的——人类不可能把许多重托交给那样的民族,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朴实的道理。
    无论在东方、在西万,类似的人物、类似的居所,只要走进,就会体味到那种特异的气氛,并从中获得特异的感悟。好像无一例外,它们会诉说、会回告,会发出那个时代和生活
    在其中的那个伟大人物的隐秘之声。我们屏息静气,总能听到他们安然而激越的心跳。
    他们在对整个人类和自然微笑,所以他们是安然的;可是他们又常常被自己的捕捉和领悟所感动,感动到疯迷,所以他们整个的生命又在燃烧……
    如今这里一片沉寂.这是人类最美的地方。
    (有删改)
    23.下面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人们在缅怀柴可夫斯基时,常常想象着柴可夫斯基艺术创作时的情景,内心往往也
    能得到升华与净化。
    B.作为最亲密、最相知的一对朋友,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经常在一起探对艺术规律,
    艺术成为了他们的纽带。
    C.伟大艺术家的伟大作品是不可复制、不可诠释的,它需要时间的洗练,并日越洗练
    越能焕发出魅力。
    D.《悲怆交响曲》末乐章,是曲作者唱给自己的一曲挽歌,它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需要后人用心体会。
    E.伟大人物总是有许多隐秘不为人所知的事情,因此,我们只有屏息静气,才能读懂
    伟大人物的隐秘之声。
    24.文中多次提到“安然”与“激越”,请结合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阐释其含义。(6分)
    答:
    25.请分析为什么称梅克夫人是一位伟大的夫人?作者高度赞扬她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
    26.文章用“如今这里一片沉寂,这是人类最美的地方”作结尾,请根据这句话在文中的含
    意,并给合你自己的阅读或人生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字数在150字左右。
    (8分)
    答:
    C卷 [作文] 满分50分
    六、作文(50分)
    “古渡苍老,河水幽幽.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有人说:这句话告诫我们,时光荏苒,我们要珍惜生活,把握现在。
    有人说:这种消失是必然的,是历史的进步。
    有人说:河水虽不停流逝,古渡虽然苍老,但那纯朴的生活却仍时时在我们的左右。
    有人说:怀旧是老年人的专利,向前是年轻人的资本。时代的发展要靠向前的勇气和
    智慧,而不是靠怀旧的幽幽情思。
    有人说:……
    请依据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