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西安市第一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3) , ,天下可运于掌。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得志与民由之; 。
    (5)合抱之木, 。 ,起于累土。
    五、读下文,完成18-21题。(14分)
    不读《老子》
    老子本人,是不会提倡读书的
    春秋,在现在看来,是很有意思的时代,人们简朴,高尚,讲规矩,但在春秋士人眼里,那却是个政治失败的年代,礼崩乐坏,王令不行,大小诸侯僭礼越分,战争连绵,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记载很少,但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一批有知识的人,主张各异,却有一样共识,便是社会状态糟透了,必须改变。
    孔子和老子都是极富同情心,关心人民的人,但他们的社会设计几乎相反。孔子提倡有道德的个人生活和完美的社会秩序,老子对此摇头,特别是对后者。他认为人无法被自外约束,社会本身就是失败,正如秩序本身就是混乱之因,在老子看来,唯一的出路就是解散社会,或把社会限制在最小规模上。
    《老子》一书,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老子的思想汇编,尽管成书于何时及何人之手,尚无定论。以前我们见到的读本,都曾经后人陆续附益修饰,感谢考古学家的工作,现在,我们有了几种更接近原貌的文本。
    从《老子》书来看,悲观的老子,提倡的方法是从文明后退。在他看来,人们为利益而纷争,是任何制度也解决不了的,唯一的办法是消灭利益,无可争,则民不争,无可盗,则民不盗,每一个人都穷得要死,天下就天平了。
    按老子的意见,文明的进程,是大道被破坏的过程。失道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真希望孔子见到这样的主张),仁义礼智,不是挽回美好社会的通途,倒是失败的路标。老子的见解,是从原路退回,他的实际主张,从社会和个人方面,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统治者要临天下以虚静,提倡任何事情,都会使人竞争,所以要无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老子》里有惊心动魄的话:“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民也。夫民之难治,以其智也。”需要为老子辩护的,是他的愚民主张,和后世施行的,并不一致。老子倡愚民,不是为了举天下而奉一人,而是要君民同归于简。但不管怎么说,他也确实为愚民主义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
    他的理想社会,是小邦寡民,如同原始部落。可惜考古学的发现,使我们知道,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很悲惨,活不多久,就遍体鳞伤地过世了,老子想象的“甘其食美其服”的快乐,那时的人,并没享受到,不然,人类怎么会有迈向文明的兴趣呢?
    老子的第二种实际主张,是个人的自修(这一点后来被庄子发挥了),使弱者以弱自存。他说,众人都兴高采烈,我独在一边发呆,众人都聪明伶俐,我独在一边发傻,这才叫知白守黑,知雄守雌,这才是被褐怀玉。对眼前混乱的世界,什么也不要做,不要勉强,不要为天下先,也不要故示人以别,你们忙你们的,我则“居以须复”,走着瞧,——不,是坐着瞧。
    与孔子不同的,是老子富有哲人气质。他有出色的抽象能力来建立一个概念系统。简化到最后,他得到了“无”。老子的哲学趣味,是忽略现象界,使万物混一为抽象的有,继而自毁形态,变成无,也就是大道所出的地方。老子厌恶事之多端,他采取了一种被后世恭维为辩证法的方法,把现象简化为两端,再把两端绕过来,使之相遇,这也就是人们常引用他的,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曲则全,枉则直,福祸相倚相伏,将欲夺之必先予之,等等一系列格言。这是非常漂亮、也很容易掌握的方法,想象一下它产生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就不得不对老子佩服了。如果后人仍然满足这种封闭的、过于简化的、在哲学上毕竟幼稚的方法论,那是后人的没出息。
    老子对后世的另一大影响,是他的反智主义。“美与恶,相去几何?”分别万物的知识,都是无用的。治天下要绝智弃辩,自治则要寡闻以守中。他自信地说,“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出门而坐知天下事,因为那些事都能推想而来,没什么值得亲临的。好学者是二等人,忙于增加自己的知识,一等人的目的,是减少自己的知识,最后达到绝学无忧的美好状态。万一不幸,知道了些什么,也不要说给别人听,因为一开口便是无知,不说话才是真知。
    老子是出色的智者,但他当不能料到,后世竟以他的主张,为不求上进的借口。他的智慧,后人没有用来启迪自己的心智,反倒用来辩护自己的懒惰。一本《老子》书,不过几千言,文字也漂亮,但你并不用看,因为你已经看过了,——老子的思想,早已渗入你我心中。何况,老子本人,是不会提倡读书的。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老子的无为思想旨在构建一种和谐有序、圆融无碍的理想生存状态。“无为”
    是方法,目标是积极有为的。
    B.老子认为他所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必须改变。
    C.老子提倡“愚民”,就是让老百姓变得愚昧无知,达到大智若愚的境界,从而有利于统治者的治理。
    D.老子富有哲学气质,他有出色的抽象能力来建立一个概念系统,但他的“辩证法”在现代社会则不完全适宜。
    E.作者说不读《老子》,是因为老子思想是消极的,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程。
    19.解释“衣褐怀玉”的含义。(2分)
    答:
    20.结合文章内容和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治天下要绝智弃辩,自治则要寡闻以守中”?(3分)
    答:
    21.作者为什么说“老子本人,是不会提倡读书的”?(5分)
    答:
    六、作文(40分)
    22、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谁说不是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
    123456
    DBACDD
    二、7.C
    8.B (其余为连词)
    9.B
    10.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11.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12.用志不分,凝于神。(神思高度凝聚,思想专一)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三、13、参考示例1:儒学后浪推前浪就成了两千年流不尽的一条河。
    参考示例2:后世儒学大师们“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因而比前人更高明。
    (扣住“发展”“超越”意蕴答题即可)
    14.①“笑纳”改为“收到”(笑纳,用于请人收下礼物的客套话。)
    ②“爱戴”改为“爱护”(爱戴,只能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③“您的令郎”改为“弟弟”(令郎,用于称对方的儿子,这里用了“您的”,重复,同时对二叔的儿子称令郎不如称“弟弟”亲切得体)
    ④“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帮助)
    ⑤“惠赠”改为“送”(惠赠,敬词,用于指别人赠送给自己[物品])
    15.(1)交通局:告诫员工上班不要怕辛苦。
    (2)网民:告诫去交通局办事的人,办事很辛苦。
    16.   BDAC
    四、17.(1)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行天下之大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5)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五、18.C E
    19. 身上披的是粗布衣服,胸前却揣着宝玉。(1分)比喻怀抱美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贫寒而怀有真才实学。(1分)
    20.仁义礼智这些虚假的道德文明违背自然本性,扰乱人的心性,从而带来利益的纷争,是带来混乱的原因。(1分)因此统治者治理天下要摈弃这些,才能使社会返璞归真,无为而治。(1分)而个人的修养也要摈弃这些,使人心超越功利、狭隘、庸俗,复归清静自然。(1分)
    21.这句话形象含蓄地概括了本文阐述的老子的思想。(1分)对于治理天下,老子提倡从文明后退,因此要愚民,“君民同归于简” 摒弃仁义礼智这些后天学习所带来的束缚,所以毋需读书增智;(2分)个人修养上,老子强调“使弱者以弱生存”的法则,提倡反智主义,认为绝学无忧才是最佳状态,所以毋需读书。(2分)
    六、22、审题立意参考: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怎样看待事物”“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从教授的言行上看,反映了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言与行”“理论要联系实际”;从青蛙的言行看,反映了相对与绝对、共性与特殊的哲理,可以提炼出话题“勇于质疑”“敢于挑战”;从其他动物的议论中可以提炼出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