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五校联考 高二级语文科参考答案 答案: 1、D(籼xiān 眩xuàn 儡lěi) 2、D (A项选自《哈姆雷特》,B项选自《雷雨》,C项选自《甘地被刺》,D项选自《钱》。不容置喙:不容许插嘴) 3、C(A语序不当。“作者以自述的方法”改为“以作者自述的方式”。 B结构混乱。主语“晚年”不能支配“参加”的行为。 C多重否定使用正确。D坐落指土地或建筑物位置在某处,不可用于“松林”。) 4、D(“读书”是全段的中心话题。①、⑤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读书是一种智慧的行为,所以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故先①后⑤;②、④句阐述第⑤句,从读书的内容谈到读书的感受,故先②后④。第③句“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总结全段。) 5D使……跟从,率领。 6B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后句出自《逍遥游》。A“跟”,介词/“和”,连词,出自《赤壁赋》。C“把”,介词/“而”,连词,出自《游褒禅山记》。D“在”,介词,/“对”,介词,出自《报任安书》。 7D①是刘邦拉拢项伯的行为,不是表现刘邦的矫言善辩。⑤是项伯为刘邦说好话。 8 B(A、成立:成人自立; C、辛苦:辛酸和苦楚; D、秀才:优秀人才) 9 C。解析:C项两个“见”都是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 10 A。解析:A 句“臣”之后省略判断词“是”,是判断句。其余三句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11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于枯鱼之肆 12庄周家里很穷,去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说:“好!我就要收租税了,等我收到以后,借给您三百斤,好吗?”<庄周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里,半路上听到有人喊救命,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辙里有一条鲫鱼。我问它说:‘鲫鱼啊!您为什么这样喊呢?’它答道:‘我是东海神的臣子,今天不幸陷落在这干车辙里,您可有一斗半升的水救救我吗?’我说:‘好,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上来营救你,好吗?’鲫鱼气愤地变了脸色说:‘我失掉了赖以生活的水,已经没法生存,我只求你给我一斗半升的水就能活命,你却说这么多废话。如果等你把西江水引来,我早就没命了,你还不如到干鱼摊上找我呢? 13.【古诗鉴赏】(8分) (1)碧云(白云),黄花,西风,北雁,霜林。(2分。答对4~5个,2分;答对2~3个,1分;答对0~1个,不得分。)(2)由“芳草”、“斜阳”这些实景,想像到“斜阳外”的虚境,充分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离情别绪。 (2分。借“芳草”、“斜阳”抒情,1分,离情别绪,1分。)(3)①“染”字用得好。“染”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浓重的离愁,在离人看来,霜林的“醉”是由离人的血和泪染红的。 14(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2)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3)藏之名山 传之其人 (4)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现代文阅读必考: 15.【信息整合】(4分) C E (A“情有可原”与文意不符,原文说“研究点什么不比研究这些好”,表明作者反对热衷于 “八卦研究”。B误解文意。原文说的“解放思想”只是摹拟“八卦研究”者的口吻,而不是认同“接纳学者去追逐古人的‘边角八卦’……”是属于解放思想。D“八卦研究”只是一些“学者”的行为,并不会导致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问题无人问津。) (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4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给分。) 16.【概念理解】(2分) D (“八卦研究”只是助长社会低俗浮躁之风的原因之一。不是“社会误入低俗浮躁歧途的主要根源”。) 17.【文意归纳】(4分) 学术的本来面目: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术研究应遵循科学、严肃、严谨的准则。 学者的本来面目: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应该有高洁的操守、高尚的学术品格以及高级的学术趣味(或:学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整个社会的航向和榜样,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4分。每项2分。意思对即可。若只答“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者是社会的良心”,给2分。) (二)实用类文本 18【考点说明】筛选并整合信息。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 【参考答案】自己身无分文,饥寒交迫,家中急需钱物糊口,(处境2分)但这四位农民工却坚守原则,“不损坏、不变卖厂区存放的物资”,并自觉为欠薪老板照看物资。(行为2分) 19【考点说明】对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鉴赏评价D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对比和细节描写这两种手法。(2分)如:“欠薪老板”的不见踪影与农民工的“坚守”的鲜明对比以及用风雪、每顿饭只吃两个馍、家中亲人病弱急需用钱等感人至深生动鲜活的细节描写,(举例2分)两者都能充分表现出四位农民工坚守做人原则的高贵品质。(总结1分) 20【考点说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能力层级:探究 F 【参考答案】“从普通的新闻事件中捕捉到重大新闻价值,体现重大主题”,就是以小见大。(观点1分)文章通过四位的普通农民工为欠薪老板看守物资的事件表现令人震撼的“做人准则”的主题,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鲜明而深刻地体现和弘扬了我们时代的精神风貌,这是本文的价值所在。(结合文本分析3分)相对而言,农民工是当下社会的弱势群体,但正是数以亿计的他们承担着不可或缺而又难以计量的工作,他们一样拥有自身的生命尊严,值得人们的尊重。(结合社会现实分析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1. 解题思路:为报道拟一条标题,实际上是要求概括出报道内容的核心。这则报道介绍了油画“木美人”及其由来,评述其艺术价值,核心是文末提出的两个问题“至今还不清楚”。依据这样的分析便可拟出这样的答案。 参考答案:中国的《蒙娜丽沙》(或“木美人”之迷) 22.【信息整合和语言连贯】(4分) 书法是采用笔墨、结构、章法等技法形式来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和人格追求的造型艺术。 (4分。“书法是造型艺术”2分,“采用……技法形式”1分,只要答出“笔墨、结构、章法”任一点即可。“表现艺术家……”1分,只要答出“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和人格追求”任一点即可。) 23【写作】(60分) 本题属材料作文。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 ①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②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 ③灵活恰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的能力。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5~21分)二等 (20~16分)三等 (15~11分)四等 (10~0分) 基础等级 50分内容25分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表达25分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书写工整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书写较工整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书写潦草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10~9分)(8~6分)(5~3分)(2~0分) 发展等级 10分 立意深刻 材料丰富 语言有文采 见解、构思新颖立意较深刻 材料较丰富 语言较有文采 见解、构思较新颖立意略显深刻 材料略显丰富 文句略有表现力 见解、构思略有新意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 二、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当规则遇上潜规则(1号文) 曾有这样一篇报道:一名叫朱光兵的“前新闻人”坦言自己写过80篇假新闻,并揭发出像他这般造假的人大有人在。通过网络曝光自己后,朱光兵甚至受到“同行”的质问:“被你这样搞,我们以后怎样混?” 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我也不由地陷入了沉思中。当规则遇上潜规则时,我们应当何去何从? 古语有云:“无规则不成方圆。”万物处其世必有其当属位置。一切事物无不遵循其背后规律向前发展,倘若这之中某一环节脱了轨,一切便遭颠覆。在朱光兵所处的新闻界里,定然充斥着各种规则,这当中也包含着如“假新闻”之类令人讶异的“潜规则”。世界广大,人如蝼蚁,人人为求生存遵循所谓的“潜规则”看似无可厚非,从这个角度看,“同行”对朱光兵的质问也便可以理解。因为朱光兵坏了一整个圈子的生存之道,破坏了规矩。 然而此规矩真当如彼规矩?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便是敢于报导现实,还原事物本质。那怕眼前是淋漓的鲜血抑或是惨淡的真实,作为真正的勇者理当无畏。如今朱光兵与其“同行”却反其道而行之,对新闻进行造假,这便是违背了一个新闻工作者内心应有的准则。为了遵循潜规则而违背内心对真善美的准则,惑矣! 当规则遇上潜规则时,毫无疑问应当遵循由良知出发的规则,遵循不堪的潜规则或许能苟活一时,但换来的是不安一世。古往今来,多少人在潜规则前稳如泰山不为所动?秦时李斯面对奸臣赵高的指鹿为马时,毅然选择了真相,哪怕面临着被迫害至死的命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断然拒绝了敌人的劝降,慷慨赴死;香港当红陈姓名媛早年参加选美时因拒绝娱乐圈内“以色诱人”的潜规则无缘决赛,但她凭她过人才貌在娱乐圈奋力打拼,施施然转身一笑,依然是白玉无暇的美丽女子。他们本可以有看似更好的选择,但他们走上了另一条对得起天地良心的道路,留给历史潇洒优美的背影。 哪怕有再多的质问,朱光兵亦选择了公开内幕,在被潜规则荼毒多时后,朱光兵最终选择了遵循真正的规则。或许我们亦能从中懂得十字路口不管向左向右,只要内心遵循良知的规则,不为潜规则所动,那么无论要到哪里,都只管直走…… 【阅卷场上的得分及评语】24+24+10=58 评语:本文从材料出发,引出对新闻行业规则的一番思考,然后提出观点——“当规则遇上潜规则是,毫无疑问应当遵守由良知出发的规则”,观点正确,立意较深,属于很切题的一类文,论据充分,材料充实,论证思路清晰严密,说理透彻,结构严谨,语言凝练流畅,内容表达均属一类上的好文章,由立意的深刻和语言的流畅可得发展分10分。本文缺点在于如文天祥等个别事例运用不够准确。 坚守心灵的原则(11号文)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出现越来越多的空洞,让人深陷难以自拔,掉入坠落的漩涡。 据报载:“天涯论坛”贴出的《一个记者的忏悔》,一位名叫朱光兵的记者坦白自己在两年内写过80多篇假新闻,并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并说像他这样的人大有人在,造假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这样的消息无疑给许多人当头一棒,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人们为了生存不择手段。这位记者甚至更多没有曝光的人,为了利益,可以抛弃自己的职业道德,人格原则,不择手段。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深思: 我们应该在污浊的环境中坚守自己心灵的原则,守护净土,让希望继续萌芽。 为真理而献身,用生命为科学奠基。哥白尼面对教会的迫害,并没有妥协,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学说,亲手撕破教会的面具。最后他在熊熊烈火中被焚烧,但他的信念与心中的真理却不会灰飞烟灭,相反永垂不朽。如果他没有守住自己对真理的追求的那份热情,没有守住对待科学的原则,如果和他一样的科学工作者都不能坚持自己的人文情怀,那么今天的社会是怎样?人类的社会发展史又如何改写?哥白尼做到了,燃烧生命坚守心灵的原则,守护对真理的爱。 用爱创造奇迹,用坚守书写坚贞的最高境界。罗映珍对因公受伤的丈夫不离不弃,三年来的悉心照顾,终于等到丈夫康复的那一天。她在三年里写了600多封情书,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一切,她坚守自己的心灵的原则,坚信丈夫一定可以痊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离不弃。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有的人也许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放弃丈夫,可罗映珍用行动说明,甜蜜不是爱的指标,患难得以见真情。正是这份坚持,她坚守了自己的心灵原则,不顾世俗的看法,为爱无怨无悔。 只要坚守心灵的原则,守住一片净土,希望就可以继续萌芽,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只要坚守心灵的原则,尊严就可以得到保护,人的存在变得更高尚,世界更加美好。 周国平说,“不要忘记回家的路”,让我们坚守心灵的原则,照亮回家的路,不再迷失,不再害怕。 【阅卷场上的得分及评语】10+19+5=34 评语:这是一篇三类议论文。本文是套作。首先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我们应该在污浊的环境中坚守自己心灵的原则,守住净土,让希望萌芽。之后的文字全部围绕这个论点去写,所用事例、所阐述的问题与本次作文的材料关系不大。字体工整,语言通顺。 责任伴我成长(13号文) 责任是什么?也许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许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是孙中山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许……其实,责任就在我们身边。 承诺是一份甜蜜的责任。 “母亲,长大后我会好好孝顺你的。”“我们会是一辈子的好朋友的。”简单的承诺,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许下的诺言,时刻提醒着我们要负责任。你是否曾经为父母的一句叮咛而感到厌烦,你是否曾经为朋友的一句无心的话语而感到不安,这时,你又是否想起自己曾经的承诺呢?你又是否想到自己肩上负的责任呢? 职业是一份神圣的责任。 老师是一份责任,他们肩负着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责任,司机是一份责任,他们肩负着运送乘客安全抵达目的地的责任,记者更是一份责任,他们肩负着如实报道新闻的责任,学生,也是一份责任,他们肩负着实现祖国伟大抱负的责任。 还记得美国总统奥巴马被问及关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自己的心情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身为美国总统,保护美国人民的安全与抵抗恐怖分子势力是我的责任。”这便是总统对责任最好阐释。 成年,便意味着要担起责任。 扳开手指数数自己曾走过的日子,足足十七个春秋,距成年,也只有一步之远了。犹记得上届师兄师姐的成人宣誓礼上的誓言,明年,站在宣誓台上宣誓的就是我了,担起社会责任的便是我了,想想心里难免有些不安。但却又是那么兴奋。小时候总是父母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而今牵着父母过马路便是我的责任。小时候总在朋友闹矛盾后要人哄,而今维系朋友见友情的便是我的责任。小时候总让老师逼着学习,而今自觉学习便是我的责任。 梁启超曾经说国“须知道责任的苦处,才知道负责任的美好。”十七岁,在这个半成年的岁数里,让我们携手身边的责任,走向美好的成年吧! 【阅卷场上的得分及评语】10+15=25 评语:本文是一篇比较典范的偏题作文。文章内容比较充实,有观点,结构比较完整,但文中所写——责任伴我成长,与材料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只能给25分。 二 小组研读习作,分别从文章的逻辑思路与审题立意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交流讨论 三 全班交流 1从逻辑思路上比较哪篇习作最好? 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归纳: 从思路看,三篇文章层次都比较清晰;但从中心概念的界定看,应该是第13号习作较好。 1号文,中心概念是“潜规则”,但对这个概念,作者是模糊的。全文共六个自然段,一二自然段结合作文材料提出了问题“当规则遇上潜规则时,我们应当何去何从”;接着分析问题,第三段是揭示规则存在的意义与潜规则存在的“合理性”,第四段则结合材料事实,否定形潜规则的不正当性;最后五六段解决问题,正面回答怎么办.。但从例证中的三个实例看,作者似乎把潜规则泛化为一种“恶势力”(赵高的指鹿为马,是专制主义的黑暗;文天祥面对的劝降,是外族入侵者的利诱),只有香港明星陈媛面对才“以色取人”的才是所谓的“潜规则”。所谓的潜规则,至少有两个内涵:第一,非法性,就是违反正常的规则,而是暗中实行的;第二,它是行为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彼此(或被迫)认同而共同遵守的。对此,作者似乎并不明确。 11号文,中心词“心灵”,这含有比喻性的词语,它要表达的概念,应该在人的道德品质的范畴。文中第六自然段例举罗爱珍的事例,表现其对爱情的坚守,属于这个范畴。第五自然段,写哥白尼“为真理而献身”则不然,尽管为真理献身确实也表现出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但这表述与中心句“坚持心灵的原则”一比照,就把“真理”列入的“心灵”的范畴,这就不妥了。 13号文,中心概念是“责任”,而文章几乎都围绕“责任是什么”展开论述的:第一,责任就是兑现自己的承诺,第二,责任就是做好每一个社会角色,第三,责任就是成人后的一种担当。尽管文章表述也有不准之处,但作者至少我们读过之后,基本上能明确这个概念在文中的内涵。 2 从审题立意上比较哪篇习作最好? 教师公布三篇习作阅卷场上的得分,要大家继续思考为什么,13号得分最低,而1号文得分最高? 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归纳: 13号文虽然结构完整,层次清晰,但几乎与本次作文材料要求完全脱节。而1号文,虽然中心概念不清晰,但是作者对作文材料的理解是到位的,他特别注意到了材料后面“同行”责备的话:“你这样搞,我们以后怎么混?”理解了这几句话道出了新闻行业中的“潜规则”,因此,阅卷教师看到标题“当规则遇上潜规则”时,眼睛一亮,自然认为作者思想深刻,而作者行文不但观点是从作文材料出发的,而且还把材料化为自己的材料,这样又给了阅卷者“切题”的感觉。 四 小结:作文要讲逻辑思路,但审题立意,紧扣材料更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