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一中2009—2010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学年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试结束后,将作文纸和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何光沪 (1)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2)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道德腐败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 (3)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于狭隘理智的信仰! (4)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5)前几天《检察日报》报道,一位清洁工人拾到几千元钱上交之后,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而向亲戚朋友借钱,那些本来真心答应过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是“有毛病”! (6)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也很难。 (7)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应与法律连接(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见死不救”属于犯法);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传统文明基本如此,但在现代,宗教“修行”只属自愿)。 8)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中国精神的重构,关键在政治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 (9)后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种信仰(对法律原则的内心服膺),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为人心的自我约束常常软弱无力,在传统礼俗衰亡而法治观念薄弱的条件下,“人心惟危”的状况必然出现。 (10)中国人自古信天。作为信仰对象的“天”,乃是殷人所称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称的“天帝”或“天”、历代所称的“天道”或“天理”最流行的通称。 (11)考虑到古人所谓“天理”对“良心”的指引,考虑到今人所见“无法”与“无天”的关联,结论就只能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12)最近我遇见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他看到云南边远乡村的儿童没有小学上,毅然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美国,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这一切,除了在那个不通公路的边远乡间,无人知晓,因为他自己不要传扬。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13)我想,这个人已经向我们回答了,人类的历史已经向我们回答了,当代的生活已经向我们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选自2008年11月17日“浙江在线”,有删改) 1.第(6)段中“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我们的人心太长时间偏向广义的理性,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很难。 B.只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就能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 C.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环境下,良知、正义和爱心就会被误解。 D.在一个长时间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的畸形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受到不良影响。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所说的“中国人需要的信仰”的是(3分)( ) A.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 B.这种信仰超越于狭隘理智——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 C.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 D.信仰可以是多元的,人们可以信“天”,也可以信“宗教”。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是“狭义的理性”的三大特点。 B.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这是产生道德腐败的根源。 C.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既要将道德的最高要求应与法律连接起来,又要使人们通过信仰来达到道德最低境界。 D.纵观古今,结论就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桓阶字佝绪,长沙临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后太祖(指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太祖大悦。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阶遂自匿。久之,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因辞疾告退。 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迁赵郡太守。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又毛玠、徐弈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其将顺匡救,多此类也。迁尚书,典选举。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群下皆谓:“王不亟行,今败矣。”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料事势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太祖善其言,驻军于摩陂。贼遂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刘牧应之 应:响应 B.夫举事而不本于义 举:推举 C.迁尚书,典选举 典:主管 D.太祖善其言 善:认为善 5.下列五句话中,全都能说明桓阶“持义”的一组是(3分)( ) ①冒难诣表乞坚丧 ②阶说张羡助曹 ③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 ④辟为刘表从事祭酒 ⑤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⑤ 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桓阶曾被太守孙坚荐举为孝廉,在孙坚战死之后,桓阶冒险到刘表那里乞求将孙坚尸体要回,刘表认为他有义气而发还尸体。在官渡曹操袁绍争战时,刘表以全州响应袁绍。桓阶劝太守张羡要坚守正义,响应曹操,张羡采纳了建议,导致刘表战败, 并与之结仇。 B.曹操平定荆州,听到桓阶曾为张羡出过计谋,征召他为丞相掾主簿,升任赵郡太守。在太子未定,曹植受宠的情况下,桓阶多次在曹操面前说曹丕有品德,年龄大,应立为太子。 C.毛玠、徐弈因刚直不阿和不结帮派,丁仪对他们很不友善,多次在曹操面前诋毁他们,全靠桓阶左右周旋才保护了他们。 D.曹仁被关羽围攻,曹操派徐晃前去救援,没有解围。曹操准备亲自南征,征询群臣意见。大臣们都认为应该亲征,唯独桓阶认为没有亲征的必要。曹操认为他的话很对,后来敌军果然撤退。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5分) 译文: (2)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8.《雨晴》中的“疑”字用得十分精妙,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答: 9.两首诗中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具体说明。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劝学》) ② ,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 。(《虞美人》)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请把所选试题题号写在括号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雾 战地救护所被罩在浓雾中,像裹着一层又一层经纱布,扯不开,拉不断。我和师政委刘彬在这迷迷蒙蒙的“纱布层”里摸索着,脚下高高低低,好不容易找到了被伤员称为“死亡转运站”的一号病室。 病室中间有一个钢丝床,看上去像一艘白色的小舟,上面安详地躺着一位年轻的伤员,这艘小舟即将载着这个十八岁的生命驶向永恒和寂灭。 在他身边,那桅樯一样的吊瓶架上还挂着红色血浆袋和生理盐水,这对于已经报过病危的年轻生命都无济于事了。他的伤势太重了,腿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缠着绷带。我最不忍心看的是那张我曾经熟悉的红润的娃娃脸,变得那么苍白和短小——敌人的地雷炸掉了的下巴。 因此这个叫周小波的战士,无法讲出他英雄壮举的动因——他们班在插入敌人雷区之后,他第一个滚下身子,压响了一串地雷。作为随队的师组织干事,我有幸看到了这撼动心魄的壮举,那映在拂晓的霞光中的身影,使我终生都不能忘怀。 “你是英雄!”刘彬俯在他的耳边,透过绷带,传达着对这位士兵的嘉奖,“你是人民的好儿子。我们要给你报功!报军区、报中央军委……” 周小波很少有机会和师政委靠得这样近,目光里透着拘谨,也有一些迷惘,也许他没有听清师政委讲的话。 我灵机一动,从文件包里拿出了由我起草的《关于报请授予周小波同志滚雷英雄称号的决定》复印件给他看,以便让这个即将远行的农民儿子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我想他是看清了,目光里却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喜悦,有一层雾样的东西罩在他的瞳仁上,他的头还微微一动,似乎要说点什么。 我猜想那是一个要求。 战斗打响之前,他也像那些老兵一样,咬破了中指写了一份决心书。他把血书交到我这个“师里来的首长”手里,却还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吗?”我问。 “我……我有个要求。”他涨红了脸。 “什么要求,提吧。” “我妈妈……生癌呢。”他垂下了头,有些慌张,“没有钱看大夫……”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哥哥。他是个哑巴。队里办工厂不要他,在家种地呢!”他忽然异常赤诚地望着我, “李干事你看着,这回打仗我不会怕呢,要是我……回不来了,能不能让我妈妈……住上部队医院……” 我许久没有吱声,只觉得嗓子眼里发哽。 他似乎觉得自己提的条件太高了,低声纠正着:“看看大夫也行……” “组织上会考虑这个问题的。”不知怎么搞的,我的嗓音里带上我平时最深恶痛绝的官。可是,在我小小的职权范围里,我又能怎么说呢? 今天,作为一个即将闻名于全军、全国的“滚雷英雄”,他的夙愿可以偿还了!师政委听了我的叙述为之动容:“让他放心,组织上一定设法安排!” 使我不解的是,当我向他转述之后,他眉头微微一展,又痛苦地扳到一起。那一定是还有他的哑巴哥哥。我又冒昧向他许愿:“你哥哥的工作,我们也会想办法的。” 他眼睛里的雾仍未散去,我惶惑了! “该不是对他战斗情况有补充吧?”师政委眼光亮亮的,“他能写么?” “他的右手还能活动。”一直守在旁边的护士轻声说。 我拧开钢笔,塞到周小波的手里;护士递过病历夹做垫板,我双手为他托着……汗水在他额头上沁出来,足足十五分钟,他写下了十五个字,那是使我瞠目结舌的十五个字:“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 师政委脸色陡变,久久地盯着我的脸。 “我是千真万确亲眼看到的,连里的同志也都亲眼看到的……”我执著却又无力地辩解。师政委在屋里踱了一会步,看看护士,看看我,沉重地吐出一句:“当然喽,我们要实事求喽!” 我像失落了什么,泪水涌上了眼眶。 透过那晃动的晶体,我看到周小波眼睛里的雾消散了,眼睛变得那么明净,那么清澈…… (取材于李延国同题小说,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周小波当得知师政委和“我”要给他报请军功之时,他想提一个具体要求。 B.战斗打响之前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周小波的家境,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C.周小波提出给妈妈看病的请求后,“我”觉得他要求过高,便以打官腔应付。 D.周小波说出事实真相的一瞬间,情节突转,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E.“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在文中起到了串联情节、增加故事真实性的作用。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雾”,各有什么作用?(6分) 答: (3)周小波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答: (4) 周小波“滚雷英雄”的真相澄清后,是否应该如实上报?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认为应该如实上报,还事实以真相,有人认为不应该如实上报,“滚雷英雄”会更有意义。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乐知高山遇知音,心齐东海有大爱 齐东海从小就喜欢音乐。 一把口琴,让他的童年充满阳光和憧憬。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是学校文艺方面的骨干,协助老师组织每班同学在周会上的表演。他弹钢琴、做指挥、唱由聂耳等创作的进步音乐《大路歌》、《毕业歌》、《送别》等,还表演话剧。带着对音乐的爱好和执着,齐东海考取了北洋大学,那时他依然是大学的音乐活跃分子之一。他回忆说:“这期间的教育是我人生成长中最值得怀念的阶段。这个时期,不仅培养了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也为以后的爱乐之路打下基础。” 鉴于爱因斯坦、罗曼•罗兰、尼采、钱学森等中外杰出科学家、艺术家极好的音乐造诣,齐老师认为音乐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提升,意义重大。从1982年起齐老师开始举办交响乐欣赏讲座,1996年开设《交响乐欣赏》选修课,直至2006年结束,坚持10年。《交响乐欣赏》浓缩着交响乐的魅力和作曲家的人生精华,通过讲解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和他们的经典名曲,让学生通过音乐走进作曲家的人生世界,不仅培养学生对欣赏交响乐的兴趣、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其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和谐的人、完美的人、有高尚人格的人。 他编写了《交响乐知识与欣赏》、《走近交响乐》、《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等教材,10年间,有近6000名学生选修了《交响乐欣赏》这门课。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民族精神、与困难做斗争的顽强意志,通过音乐启迪学生智慧,拓宽学生人生视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