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中学高二年级(2011届)第三次月考汉语文试卷 说明: 1.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四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试卷上。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34分,第7题有两个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干涸(hé) 惟妙惟肖(xiào) 怏(yàng)怏不乐 B.差(chā)使 美味佳肴(yáo) 铤( tíng )而走险 C.踌(chóu)躇 换(huàn)然一新 一气呵(hē)成 D.伶俐(lì) 谈笑风(fēng)声 恪(gè)尽职守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侠义 管辖 惬意 奇思遐想 B.讪笑 禅让 擅长 丧魂落魄 C.污秽 晦暗 教诲 讳疾忌医 D.褪色 兑现 蜕变 脱口而出 3.下列词语中都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泌人心脾 正襟危坐 莫明其妙 B.不屈不挠 轻而易举 迥乎不同 C.重蹈覆辙 惊心动魄 正重其事 D.登峰造极 吹毛求痴 狼狈不堪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种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 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 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温暖的家,使它 了生命的胚胎。 A、延伸 萌生 保持 B、延续 萌动 保持 C、延续 萌生 保存 D、延伸 萌动 保存 5.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也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③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④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运用自然科学。” ⑤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采越密切了。 A.④③①⑤② B.②④③⑤① C.④②③⑤① D.①②④③⑤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生写作文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刘翔这个名字对中国人都很熟悉。 C.北京办奥运,既展示传统文化又展现精神风貌,可谓两全其美。 D.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 7、.按照口语交际的要求,为下面的母女对话选择最恰当的答案。 妈妈反对女儿与同学通信,这让女儿很不开心。 (1)妈妈:还生气呢?妈妈爱你才不让你与同学通信的。 女儿: A.你不就是希望我一心学习吗?你咋知道我们不是谈学习呢? B.我终于明白了,妈妈爱我就是约束我的行动。 C.妈妈如果真的爱我,就应该信任我。 D.我承认妈妈是爱我的,可你的爱令人窒息。 (2)女儿:我是公民,有享受通信自由的权利。妈妈不让我与同学通信是违法的。 妈妈: A.法律条文是给那些违法的人准备的,妈妈管女儿也违法吗? B.你真没白读书,竟然和妈妈讲起法律来了。 C.不用和我讲法律,哪个公民都得听他妈妈的话! D.可你是未成年的公民,得接受父母的监护和教育呀! 8、对下列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或者说可以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选择复句) B.我们谈的"俭以养德",当然不是诸葛亮时代的封建道德,而是当今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美德.(转折复句) C.高速度地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能的.(并列复句) D.除非你亲自去解释,他才会相信.(条件复句) 9、下面短语在结构和意义方面没有不同理解的一项是 (1)教育杂志 (2)学习文件 (3)进口商品 (4)我要炒菜 (5)实现理想 A、(1)(5) B、(1)(2) C、(2)(3) D、(3)(4) 10、句中划线短语属动宾短语的一项是 A、他整整玩了两个小时 B、他整整睡了两个小时 C、他整整浪费了两个小时 D、他整整写了两个小时 11、下列句子不会产生歧义的一项是 A、这堂课,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还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B、小王的衣服做得真好看。 C、这俩自行车没有锁。 D、这个人连老师也不认识。 12、下面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1)红豆生南国 (2)春来发几枝 (3)愿君多采撷 (4)此物最相思 A、句(1)是陈述句(表示陈述语气,单纯明快) B、句(2)是疑问句(轻问一声,意味深长) C、句(3)是感叹句(寄请求之意,语言恳切) D、句(4)是感叹句(表感叹语气,情深意切) 13、下面句中标点没有错误的是 A、“你快一点儿!”他急切地说,“我还有事呢。” B、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 C、你在问我想什么?其实我也没想别的,我只是在想他今天为什么没有来? D、讲演成绩按五项评定,即:主题,结构,技巧——包括语言、表情等,时间,仪表。 1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说话要看对象,以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 B、说话连贯、严密,是指句与句之间连接得上,有逻辑性。 C、所谓语态,是指说话句子中间高低、快慢、轻重、停顿等变化。 D、说话要简洁,就是要去掉必要的重复和枝蔓。 15、对下面句子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旱烟袋脸涨红了,怎么也不肯接那钱。(比喻)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喻) C、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拟人)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对偶) 16、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B、我国文学史上按文学体裁鼎盛朝代说法,一般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唐朝李白被称为诗圣,杜甫被称为诗仙。 C、唐宋时期散文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 D、书信结尾的“此致”,一般在正文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在“此致”下一行顶格写。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6分) 二、阅读理解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17—22题(25分) 极 限 ①极限,本是一个数学概念,用以说明世间的万物都有自己的临界线;即便坚硬如钢铁,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也会熔化,改变成分。 ②生命有极限,自古至今没有万寿无疆的人;人的体能有极限,在体育运动中,世界纪录是全人类的极限,亚洲纪录是亚洲人的极限,中国纪录是中国人的极限;人的精神也有极限,超过这个极限精神就会崩溃,或做出极端的反常的举动,或成为精神病人;人的能力有极限,周围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就是不能消除,连明星们也不例外,“明”到一定程度就再难发出新的光亮…… ③然而,命运还赋予人类一个永远的使命,就是不断地向自身的极限挑战。这也是历史所证明人类不得不遵循的生存法则:承认极限,又不囿于极限,千方百计地突破极限,否则人类自身以及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物质条件,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进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