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共150分,150分钟。 考查范围:五册五、六单元和六册13、14课 第Ⅰ卷(共48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39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伉俪(kàng) 伫立(zhù) 福祉(zhǐ) 慰藉(jí) B.饿殍(piǎo) 谲诈(jué) 经筵(yàn) 给予(jǐ) C.禅宗 (chán) 押解(jiě) 崭新(zhǎn) 憧憬(chōng) D.朝暾(tūn) 觉解(jué) 束缚(fù) 黄馘(xù)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石栈(zhàn) 猿猱(náo) 吮(shǔn)血 咨(zhī)嗟 B.飞湍(tuān) 欢谑(xuè) 戍(shù)边 馔(zhuàn)玉 C.荆杞(qǐ) 盘飧(sūn) 寂寥(liáo) 雪霁(jì) D.地坼(chè) 乾坤(kūn) 凭轩(xuān) 省(xǐng)识 3.对《旅夜书怀》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旅夜书怀”中“旅夜”的意思是旅居在外的夜晚,“书”的意思是“记”。 B.“危樯”句中的“危樯”指高的桅杆,“夜舟”指夜晚停泊江边的船只。 C.“星垂”句中的“星垂”指天边群星低照,“月涌”句中的“月涌”指水中明月随江流起落。 D.第三联“著”的意思是“昭著”,“休”的意思是“休官”。本句诗人想表达的意思是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写得好呢?做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退。 4. 对《旅夜书怀》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写微风吹拂、细草摇动,表现了诗人旅夜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B.第二联描绘江上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一静一动,开阔雄壮,有力地衬托了诗人的孤独、渺小。 C.第三联写旅夜的感慨,一“岂”一“应”,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政治抱负不得舒展的愤懑之情,揭示政治上的失意才是他漂泊孤寂的原因。 D.前两联写景,寓情于景,最后一联即景抒怀,诗人以沙鸥自况,表达了飘泊无依的感伤。 5. 对《登岳阳楼》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要求首、颔两联对仗,本诗亦不例外。 B.颔联洞庭湖浩瀚无际的壮阔景象,使人想起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面对胜景曹操豪情满怀,而杜甫则是感时伤世。 C.颈联由写洞庭到写孤舟,由写景物转写个人命运——年老多病,托身孤舟,风雨漂泊,境遇何等凄凉,晚景何其悲惨! D.尾联联想到当时吐蕃犯边的情况,由抒写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推及到对国事边事的忧虑,使全诗有了更为深广的内涵。 6.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安在其不辱也 7.指出通假字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通“型”,作榜样。 B.无以,则王乎? 以:通“已”,止。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道路。 D.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 8.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是以后世无传焉 A.得璧,传之美人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9.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齐国其庶几乎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B.曰:“可得闻与?”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C.风乎舞雩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10.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大王把他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我,我却没有什么话回答他。 B.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独自欣赏音乐是快乐的,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是快乐的,哪一种更快乐呢? C.臣请为王言乐——请让我给您讲讲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吧! D.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生病吧,不然,怎么能够击鼓奏乐呢? 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不如因而厚遇之 A.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B.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C.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D.朝济而夕设版焉 12.指出与其它三项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秦御史前书曰 B.左右欲刃相如 C.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D.舍相如广成传舍 13.对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而君幸于赵王 ④徒见欺 ⑤君何以知燕王 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 ⑧乃设九宾礼于廷 ⑨今君乃亡赵走燕 ⑩赵王以为贤大夫 A.① \ ② \ ③⑥⑦⑧ \ ④ \ ⑤ \ ⑨⑩ B.① \ ② \ ③④⑥ \ ⑤ \ ⑦⑧ \ ⑨⑩ C.① \ ② \ ③④⑥⑦⑧ \ ⑤ \ ⑨⑩ D.① \ ② \ ③④⑥ \ ⑤⑦⑧ \ ⑨⑩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共9分) 柯邑之盟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 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新序•杂事四》) 1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手剑援刃而进 B.桓公遂与之盟 C.今王田猎于此 D.舍相如广成传舍 15.对“三存亡国,一继绝世”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B.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C.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D.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16.下面是对管仲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被“曹刿手剑援刃而进”的气势吓破了胆,连连劝齐桓公接受对方的条件。 B.管仲力排左右“倍盟而讨曹刿”的议论,认为不负不仇可以“著信天下”,表现出过人的见识。 C.管仲将计就计,利用曹刿强迫齐桓公订立盟约一事来改变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形象,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D.管仲以遵守可负的盟约来博取天下信誉的主张,为齐桓公一匡天下,成为五伯之长创造了条件。 第Ⅱ卷(共102分) 三.翻译句子(3分) 17.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译文: 四.默写名句(12分) 18.(1)飞湍瀑流争喧豗, 。 (2)古来圣贤皆寂寞, 。 (3)主人何为言少钱, 。 (4) ,武皇开边意未已。 (5) ,尘埃不见咸阳桥。 (6)纵有健妇把锄犁, 。\ (7) ,影入平羌江水流。 (8)肯与邻翁相对饮, 。 (9)细草微风岸,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