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他们一家只靠山上的那片山楂林子维持生计。每天,他的父母都要上山侍弄那一片山楂林子,期待着秋天果儿红时,能够有个好收成。 果儿熟时,他的父母就会将采摘的山楂果儿挑到几十里的山外卖掉,再用所得的钱维持生活和孩子的学费。然而几年后,山楂果儿的身价陡然跌落了,很少有人喜欢吃山楂了。在山楂红了的时候,小男孩再也见不到父母那挂满汗珠的笑脸。 天蒙蒙亮的时候,父亲便挑着一担山楂果儿到山外去了。当天黑父亲赶回来时,筐子里的山楂果儿常常是原封不动。 父亲经常蹲在那一片山楂林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终于有一天,父亲狠了狠心说:“咱们把那山楂树砍了吧——” 母亲苦苦哀求道:“咱不能犯傻呵,山楂林可是娃儿的学费。俺想过了,咱可以把山楂果儿做成糖葫芦卖,或许还能多卖几个钱哩。” 于是,母亲学会了做糖葫芦。晚上,她忙着做糖葫芦;白天跟丈夫一起,扛着插满糖葫芦的草靶,步行几十里到小镇上卖。 就这样,那些山楂果儿养活了他们一家,也把那男孩送入了大学。然而在去年冬季一个风雪交加的一天,扛着草靶的母亲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继而,他拿起一颗山楂果儿,塞入嘴里咀嚼起来,说:“你们也许不知道,她就是我的母亲——” 此时,张老师站了起来,她也拿起一颗红山楂吃了起来,眼里噙着泪花说:“这红红的山楂果儿,就是父母的心呵!来,让我们重新体味一下父母的心吧!” 转眼之间,那一兜红红的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了。 最后一个节目是张老师的,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我是你们的老师,也喜欢你们叫我一声妈妈!” (选自《当代》)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小说开头写他的性格、行为与众不同,暗示了“他”与山楂之间有一定的因缘和情感联系。 B、独自来到山楂林,拣起散落的山楂果,不解的询问老师,山楂树被砍时闪动泪花,这些描写,反映了他对山楂的深厚感情。 C、山楂果成就了他的今天,也带走了他的母亲。他为同学们讲的故事有力地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D、“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也是人性美的体现。小说最后写红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说明大家从中受到震撼。 E、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曲折离奇,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又倍感温暖。 (2)、本文在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主要特色是什么?试加以分析。(6分) (3)、作者为什么要以“红山楂”为题?试从情节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6分) (4)、简要分析张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并探究其作用。(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6分) 12、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4)题(26分) 悲壮的超越 卞毓方 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柱长天的煌煌抱负。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早在17年前,在他还是只有20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进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即。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想当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率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教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至今想起,犹令人仰天长啸,血沸神飞。可惜呀,可惜!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陵城守军的缓兵计,末了,反落得损军折将,惨败而归。 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胡运当空的清军抗衡,显然凶多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是在眼前重演。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老天啊,老天!以四海之广,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 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山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骑辟水兽从龙宫跃出,远近的海水唰地分开一条大路——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突围: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外的战场。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伟业不一定在顺境。伟业不一定在全过程。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但他奇迹般地从绝境中把握住了未来。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性造型。 (1)、下列对这篇传记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郑成功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命运,给读者以现实感、苍凉感、真实感。 B.郑成功诗词的点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一段中的“只有天在上”诗,再现了郑成功被老天厚爱的现实。 C.第四段中的景色描写既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跨海东征”,收复台湾,又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D.作者在解读郑成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史、读史。“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固然不失昂愤激烈,但事实只能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 E.文章的语言典雅而不矫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作品更增添了审美情趣,由此激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文章的第一、二段充分渲染了郑成功的“不幸”与“生不逢时”,这样的写法有何作用?(6分) (3)、文章写郑成功的民族精神,赞美之间是如何满足传记作品客观真实的要求的?(6分) (4)、联系全文,根据下面的思路谈谈你对文题“悲壮的超越”的理解。(8分) ①具体含义: 。 ②象征含义: 。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9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历史应是真切的、实在的,也是不容更改的,岂容某些日本人信口开河? B.在久居内陆的人眼里,大海的一吟一荡都是诗。可从小说生长在海边的人,早已司空见惯了归帆片片、鸥影点点。 C.在中国市场,由于零售商积重难返的盈利模式,零售商和供货商的矛盾愈演愈烈,和谐的商业生态环境的重塑还任重道远。 D.真是太感谢你了!你的一番指点让我茅塞顿开,果然是书生之见不同凡响,你真不愧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啊!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该录音笔的录音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这对于需要长时间进行会议录音或不能及时整理录音的记者来说特别实用。 B.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今天就日本海上保安厅在东海海域击沉、追逐可疑船只的事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C.蓝图鼓舞人心,目标催人奋进。党的十七大吹响的激越号角,把喜悦、信心和激情传递给了每一个中国人,传递给了全世界。 D.文件明确规定一把手完不成任务的,视情分别给予电视通报、黄牌警告、停职观效或降级免职,所在单位干部的提拔予以冻结。 1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最使我喜欢的是鹅毛般飘飞的雪。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①朔风裹挟着雪花,交织成一片白色的网,扑朔迷离,让人眼花缭乱 ②它们忽上忽下交织成一片白色的网,扑朔迷离,让人眼花缭乱 ③雪花常常冰丝丝凉津津地落在我的头上、脸上,寒气袭人 ④这时,我常常走出去,任它凉津津甜丝丝地在脸上亲吻 ⑤北京的雪美却可畏,片大而茂密,让人望而却步 ⑥北京的雪特别可爱,片大而茂密,让人愿意和她亲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六、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2、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3、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议论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1届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A 属,嘱咐,委托。 5.答案:B ①说明其勤勉;④说明其严于治理;⑥说明其敏于事理。 6.答案:B 并非“一并关押”。 7.答案:(1)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张淳故意讥笑说:“大盗逃跑好久了,到哪里去抓捕呢?”(“及”“累”“遁”各1分,句意2分) (2)这些骄横强悍的士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骄悍”“汰”“叵测” 各1分,句意2分) 8、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每点2分) 9、用典(手法1分。)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2分)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2分) 10、(10分)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1)CE(6分) (2)、(6分)①插叙的结构艺术; ②对比(衬托)手法,分析略。 (3)、(6分)全文围绕“红山楂”展开叙事,由“玩山楂和拾山楂”“砍山楂和护山楂”等一系列情节构成;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凝聚了父母的爱心,闪烁着血色母爱,还闪动着能使冰冻之心变温暖的人性美的火花。 (4)、(8分)第一问答案要点:(1)和蔼;(2)富有爱心。分析略(2分)第二问:①推动情节的发展,写张老师通知砍山楂林以及故事结束后的言行,使小说展开自然,线索更清晰。②烘托母亲的形象,揭示红山楂的内涵。③深化主旨,使本文的感情不仅超越了母爱,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大关。 12、(1)A B(A项“浓郁悲剧色彩”和“被老天厚爱的”表达过当,本文的感情色彩是悲壮而不悲凉;B项“只有天在上”句表现的是郑成功的才能和“大志”)(6分) (2)①内容上:展现郑成功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突出他的智勇忠义;(3分)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郑成功的“超越”(收复台湾)作铺垫。(3分) (3)、①选取历史事件为主,客观展现人物。(3分) ②作者采用客观的叙述而非主观的赞美之词。(3分) (4)具体含义:郑成功在山河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其不利的情形下,战略转移,跨海东征,收复了被荷兰人强占的台湾。(4分) 象征意义:郑成功以悲壮的战略超越了单一民族狭隘的视野,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永久性造型。(4分) 13、C 积重难返:重:程度深;返:回转。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用在这里词义大轻,应用“信口雌黄”。“司空见惯”后不能带宾语。书生之见:指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迂腐主张。对成语的理解有误,以致敬谦失当。) 14、C(A项,“长达10小时以上”表意不明确,应把“以上”去掉。B项,“击沉、追逐”顺序不当,应改为“追逐、击沉”。D项,“给予”缺少宾语中心语) 15、B 解析:所选语句照应“喜欢”一词。 16、作文写作提示: 写提供多则材料的议论文,不仅要注意材料的共性,有时还要注意材料的个性。这三则材料的共性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都说明了“治学要注意积累”。如果仅着眼于这一共性,写起来就思路闭塞,感到无话可说,没办法只得堆砌一些事例。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材料的个性。 试将三个材料做一番仔细分析比较。鲁迅强调积累要长期坚持;歌德强调积累大有价值,而决不是徒耗时光和精力;历史学教授强调多积广积。这样,就能围绕“治学要注意积累”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三个分论点,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层层分析,步步推进,使文章内容显得充分扎实且比较深。同时,三则材料都能顾及,各有用场。 参考译文: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中进士,任命为永康知县。(永康)官吏和百姓平时大多奸猾,接连告官,有七个县令被罢免。张淳到任,日夜翻阅公事文书。(当时)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不已,官司日渐减少。凡是前往官府申诉的,张淳当即定下审判日期,(到时)诉讼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日期到官府,很快审决案件没有拖延积压的。农民带一包饭就能结束诉讼,于是称他为“张一包”,是说他像包拯一样快速断案。 有个大盗叫卢十八的抢劫库藏的金帛,过了十多年还没俘获,御史把这件事交给张淳办理。张淳限定三个月一定抓到大盗,并请求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以十计的缉捕公文。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张淳故意讥笑说:“大盗逃跑好久了,到哪里去抓捕呢?”搁置着不去办理。有个官吏的妻子与卢十八暗中勾结,那官吏很留心案情。听到张淳的话告诉了卢十八,卢十八心里安稳许多。张淳于是让差役假装告这位官吏欠人银子,把官吏关入狱中。张淳暗地叫来这官吏,用勾结大盗犯死罪来责罚他,再叫他请求让妻子代替自己坐牢,自己出去借钱来偿还。卢十八听到以后,急忙来探望这位妇人,(张淳等人)趁他喝醉酒将他捉拿。等到上报御史,(俘获大盗)只有两个月。 百姓之间有一点小小的怨恨,常常夸大成人命案一般的大案来诉讼。张淳查验发现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从此没有诬告者。永地人贫穷,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张淳规劝非常耐心,贫穷而无力抚养的就捐献俸禄供应物资,保全性命活下来的无以数计。大旱之年,抢劫公然发生,张淳下令抢劫者处死。有人抢了五斗米,张淳故意把死囚用杖打死,张贴告示上定罪名为“这是抢夺米的人”,众人都因恐惧而顺服。过了许久,凭执政成绩第一的身份前往应召,离开永地。刚上车,回头对下属说:“盗贼某人已经回来,离开此地只数里地,你们可替我捉拿他。”根据他的话追寻,发现盗贼正在河里洗脚,拘捕到官府,盗贼服罪。永地人对这件事感到惊奇,认为有神明告知。张淳说:“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我离开就回来了。以道理推断,有什么神明呢?” 升任礼部主事,历任郎中,因病辞职离开。后担任建宁知府,升任浙江副使。当时浙江有招募来的士兵,巡抚和巡按商量将他们解散,士兵们(知道后)都骚乱不宁。张淳说:“这些骄横强悍的士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不如淘汰那些老弱的士兵,留下那些强壮有勇力的,那样的话,留下的不会想骚乱,淘汰的也不会捣乱。”听从他的意见,事情就平定了。(张淳)官最终做到山西布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