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概括第⑩段画线句子两方面的含意。(4分) 16.文章标题为“冷藏的凤凰”,如何理解“冷藏”和“ 凤凰”的丰富内涵?(8分) 五、(4分) 17.2010年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请你从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的角度,为“文化遗产日”拟两条宣传标语。 要求: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②不少于10个字;③语言凝练,富于情感,有感染力。 示例: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 (1) (2) 六、(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0分)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要求选择材料的一句话、一个角度或把握整体观点、整体思路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B.兴高采烈 C.怅然慷慨D.因噎废食) 2.B(日趋:一天天地走向,逐渐地。强调趋势。日益:一天比一天更加。强调程度。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变幻:指无规则地改变,令人捉摸不定。耸人听闻:是出于某种目的,有意夸大或捏造事实而使人震惊;骇人听闻: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3.D(穷形尽相:指描写刻画十分生动细致。名噪一时: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很大,引起轰动。头角峥嵘:头角,比喻青年人显露出来的才华;峥嵘,特出的样子。形容年轻有为,才华出众。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4.B(A.成分赘余。年迈、高龄意义相同。C.“秦俑…成为当务之急”主谓搭配不当,应是“如何将艳丽的秦俑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D.成分残缺。“未来发展”前应加上“走向”) 5.C(“除”是授予官职) 6.C(意动用法,认为……对) 7.A(A项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主谓之间/代词,这;C项,转折/修饰;D项,在/比) 8.C(是“齐桓”而非“管仲”) 9.C(“和过去舜、禹、皋陶说话一样”说法有误,原文是“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10.(1)译文:(李密)年少时在蜀地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 采分点:“仕”动词,译为“做官”;“数”译为“多次”;“称”译为“称赞”。每个采分点为1分,共3分。 (2)译文:从事把信的内容禀告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采分点:“白”译为“禀告、告诉”;“以”译为“因为”;“清慎”译为“清廉谨慎”;“弗之劾也”是宾语前置句,译为“没有弹劾他”。每个采分分点各1分,句意通畅1分,共5分。 11.(1)①津亭 ②秋夜(或“秋月夜”) (每空1分) (2)“寒”:不仅是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也是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孤寂清冷的感受,表现了与友人离别后的凄冷伤感。 “飞”:借写月亮移动迅速而表现时间飞快,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别后心情的怅惘和沉重。 “乱”:夜里烟雾昏暗弥漫,正是诗人离别友人后心情的暗淡迷乱的写照,表现了作者与友人离别后内心的沉重和纷乱。 注意:分析应包括“描述情状”、“ 明确特点”和“表述作用”三个环节,每个环节1分。 12.①悟已往之不谏 ②眄庭柯以怡颜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 ④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⑤而御六气之辩 彼且恶乎待哉 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13.凤凰的“绝美”表现在:①黄丝桥古城,雄居1500多年,依然永恒地存在。②“南方长城”隐藏着两个表面脆弱而骨子里却十分坚强的民族。③凤凰山和沱江水孕育了令世人惊羡的英雄名人。(3分) 理解“全方位”: 指“物”与“人”两方面的绝美,景美,人性更美。(2分) 14.沈从文性格:①自视平凡,以平常之心出世入世。②不弃世,对民族充满信心和希望。③包容随和。(每条2分) 15.清清的沱江水,既象征了沈从文的性格,又揭示了沈从文等杰出人物产生的深厚的背景(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 16.“凤凰”既指有全方位绝美的凤凰古城,也指凤凰古城中滋养的诸如沈从文这样的凤凰;“冷藏”既指沈从文因种种不公正的对待而被封杀、受冷落,也指因社会动荡,凤凰的自然美不被外界了解。(每小点2分) 17.答案示例: (1)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 (2)世界的文化遗产,人类的精神家园 (3)人类的日记本,历史的教科书 (4)文化遗产代代传承,和谐社会人人参与 诗歌鉴赏参考资料 比较两首同题诗,我们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 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其实,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内在联系。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杜牧《泊秦淮》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句和李存勗《忆仙姿》词中的“残月落花烟重”句,都是如实地写出了烟雾与夜月的关系。同时,对送别有体验的读者也知道,当行人未去、匆匆话别之际,是无暇远眺周围景色的,只有在行人已去、惘惘若失之时,才会从凝望中产生这种江山夜寒之感。谢逸《千秋岁》词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句,所写的感受也与此相似。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节选自《唐诗鉴赏辞典》)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文学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陈情表》 晋武帝阅读《陈情表》后说:“李密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于是就停止召见他。后来刘氏去世,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再一次征用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候,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魏,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细碎具体?”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自己相匹敌,因此说话细碎。”张华认为他的话对。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曾经在写给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束。”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能调到朝廷任职,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到汉中担任太守,自己认为失去了万分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们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做官没有权势的朝臣做依靠,不如回家种田。在上清清楚楚,这话怎么能这么说。”武帝很生气,在这种情况下,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