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州市顿梭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二9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跻(jī)身 蹩(biě)进 媲(pì)美 饿殍(piǎo)遍野 B.娉(pīng)婷 寒碜(chen) 谙(ān)熟 提纲挈(qiè)领 C.震慑(shè) 服膺(yīng) 鞭挞(tà) 罥(juǎn)烟眉 D.炫(xuàn)耀 缜(zhěn)密 仓廒(ǎo) 栉(zhì)风沐雨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慧星 收讫 挺而走险 振聋发馈 B.汇编 狙击 急公好义 彪炳春秋 C.踌躇 逼仄 既往不纠 纵横捭阖 D.潦倒 棉密 励精图治 敝帚自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美军坦克进入巴格达的时候,伊拉克的武装力量几乎放弃了抵抗;几天后,萨达姆平时最信任的贴身保镖和护卫也大多作鸟兽散。 B.有人开玩笑说:“犹太金融资本家在豪宅客厅里打个喷嚏,世界上不少银行都将连锁感冒。”这可不是骇人听闻,他们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作用确实非常之大。 C.健全国内的反腐倡廉机制是有效阻止贪官外逃的治本之策,而一味希图靠外力拿办贪官则是舍本逐末,断不可取。 D.台湾民进党上台以来,提出的经济举措名目繁多,“拼经济”拼得人们眼花缭乱,但定睛一看,这不过是为推行“台独”而造势罢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别开生面的元宵联谊会,使秦山核电站三期工程的20多名外籍专家歆享了中国“上 元节”的喜庆与祥和。 B.鉴于这些工作人员长期负责某一系统的财务审计,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施审与受审关系,难免违规交往。 C.记者获悉:截至2月4日,全国铁路春运29天内发送旅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4.4%, 达到1.0137亿人次。 D.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所率领的船队诞生地南京,将建造当年航海宝船工厂的遗址,预计两年完成一期工程。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交往中,语言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相互影响的,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也多是“先进”的向“落后”的、“边缘”的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能够迅速在全国流行,成为“普通话”,只因为北京处在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够突破“边缘”进入“中心”,乃是因为上海是商埠首开之地,而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总是风气先得。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认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阴阳怪气”等等词语,若查书一看,原来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粤语的情形也颇有些类似。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同北上:“买单”、“搞定”、“生猛”等,日益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用“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发了许多尖锐的批评,其实表“惊叹”的正统表达只能回到“噫吁嘻!”或者“呜呼唉哉!”的年代了。我们不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的心态来面对语言的种种变化。 胡主席与连战主席会晤的报道,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两党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愿景”。“体认”、“愿景”两次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们的“普通话”,这说明我们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同时,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和交流的加强,“简化字”在台湾亦影响渐强。可见,交流是融洽的,那种视彼此语言为洪水猛兽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在现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认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验血统”,非祖宗八代“根正苗红”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5.对文中画线的“普通话”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 B.是指那些现在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流行,而后在其他地区迅速流行的某些方言或流行语。 C.以“体认”、“愿景”等词为代表的,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并被接纳为标准语的词汇。 D.我们认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语言。 6.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一句含义不同的是:( ) A.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 B.“外来语”更多也是从“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逆向流动者绝少。 C.京、沪、粤的某些方言受到广泛认同,但“作为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的“港台腔”却受到了责难。 D.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是因为当时“西学”比“中学”先进。 7.下列推论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是:( )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功利性”是客观规律,我们只能接受它、利用它,而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不妨持豁达的态度,不必动辄大惊小怪、批评指责,过分强调“正统”是有害并且不识时务的。 C.作者提倡并鼓励用字、用词自由化,因此现代汉语要求语言规范的原则是可以改变的。 D.只有不断努力提高中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国际政治地位,才有可能使汉语在与外来语的交流过程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三、(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重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愈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豹,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送终愈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 ①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摒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因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第Ⅱ卷 四、(共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译文: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责任编辑:admin) |